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十一
(2009-06-02 05:35:54)分类: 感悟生活 |
坐在这里呆呆地,几天没写东西了,想写点什么,脑子里不出信号,看着窗外的景致。对面那个院落已经烂熟于心中,每天从那里进进出出的人,似乎也都像自己的同事,不同的是没有和他们其中一个人说过一句话,也不需要说什么,混一个面熟足以,人就是这样奇怪。
这里是老市区里的一部分,由于紧邻解放前所建的总督府,感觉这里属于“精华”地段,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老青岛的曾经,这些始建于解放前的老房子,像这个城市的老人,见证这个城市发展的曾经。
现在的人和现在社会似乎都实际,爱富嫌贫成为他们的崇尚特性,老市区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落后和不入时的表现,他们跟随着向东拓展的城市而向东进发,在那里他们感觉到只有那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宇才是现代化的象征,才能与发展中的社会相适应。他们喜欢庞大,他们喜欢新颖,实质上不过是喜新厌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这些老楼被遗忘,现在看来倒是一件好事情,人们一股脑地涌到东部,在那里形成了新的人气、商气、财气。这里倒显得清静和优雅,也许这才是这座城市历史的初始形态,历史就在这种被遗忘中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也许这种遗忘也是这些建筑得以生存的幸事。
城市的膨胀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城市执政者心里非常地明白,所有的扩张,都是在挤占我们养家糊口的土地,无限度的扩张,最后就是为我们自己挖掘的坟墓。那高耸入云的高楼,在设计师的心目中想让它高大威武,显示出一幅不可一世的姿态,岂不知那不过是设计者的一种自作多情。楼宇即生产不出养分,也不能结出果实造福于人类,它是僵硬和生冷的,即使它的外表装饰的再豪华,在我们的感觉中,那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
纵览小城城市拓展的地图,这里可以比喻为“最后的堡垒”,四边崛起的高楼,已经让这里变成了“最后的陈旧”,也许住在四周高楼大厦的人们,从窗户望过来,觉得这是一个与现在社会不相容的地方,像是一个城市的“贫民窟”。
一位著名作家,曾经站在这里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点睛之笔,在这里我们能嗅到殖民地的味道,即使我们对曾经沦陷为殖民地而感到愤愤不平,但是殖民地留下来的这些不动产,却成为了我们今天最真实的历史印证。”
我不知道住在这里好在哪里,但是我从心里喜欢这里的幽静,我喜欢看到眼前这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楼宇和房顶上的红瓦,它映衬在繁茂的绿树丛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站在这里你可以嗅到泥土的芳香。
前些日子自己还曾为即将离开这里而大发感慨,有一些恋恋不舍,知道搬到那里就没有了这种纯自然的环境,也只有门口那两个大树是唯一能印证历史的记号,其他的都已经淹没在现代化的马路上了。但是,没有更多人知道,这里的从前同样也是一个幽静的院子,别墅同样映衬在绿树丛荫之中。这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实业家解放前兴建了的别墅。
现在,一切又恢复了以往,搬走的可能性被否决,留守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心里面有了一种“窃喜”,当然知道与我有相同感觉的人不多,他们更是看好那些具有现代化设备的高楼大厦,好像在那里才能显示出白领的风范,岂不知,我们都是这个城市里的“穷人”。
想来,喜欢这里的原因,除去有地理环境的因素,有印证城市文化的因素,其实最根本的是这里有一个独立的院落,把大门关上,你会有一种家的感觉,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闲,与我的心情很吻合。城市的喧闹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独处是一种心理渴望,离开那些让你心烦意乱的场景,忘掉那些皮笑肉不笑的演戏,躲避那些专横跋扈的淫威,在这里寻求真实的自己。
坐在这里,眼前的景象让我想到了这些,我知道这些景象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对面的那个院落已经被列入了改造的计划当中,那个楼宇也像是一个老人,在走完它最后的生命历程以后,同样也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我们不是这个城市的主宰,那么我们只能顺从这个城市的变化而变化,寄希望越变越好,即使这是一种奢望。
这里是老市区里的一部分,由于紧邻解放前所建的总督府,感觉这里属于“精华”地段,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老青岛的曾经,这些始建于解放前的老房子,像这个城市的老人,见证这个城市发展的曾经。
现在的人和现在社会似乎都实际,爱富嫌贫成为他们的崇尚特性,老市区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落后和不入时的表现,他们跟随着向东拓展的城市而向东进发,在那里他们感觉到只有那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宇才是现代化的象征,才能与发展中的社会相适应。他们喜欢庞大,他们喜欢新颖,实质上不过是喜新厌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这些老楼被遗忘,现在看来倒是一件好事情,人们一股脑地涌到东部,在那里形成了新的人气、商气、财气。这里倒显得清静和优雅,也许这才是这座城市历史的初始形态,历史就在这种被遗忘中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也许这种遗忘也是这些建筑得以生存的幸事。
城市的膨胀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城市执政者心里非常地明白,所有的扩张,都是在挤占我们养家糊口的土地,无限度的扩张,最后就是为我们自己挖掘的坟墓。那高耸入云的高楼,在设计师的心目中想让它高大威武,显示出一幅不可一世的姿态,岂不知那不过是设计者的一种自作多情。楼宇即生产不出养分,也不能结出果实造福于人类,它是僵硬和生冷的,即使它的外表装饰的再豪华,在我们的感觉中,那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
纵览小城城市拓展的地图,这里可以比喻为“最后的堡垒”,四边崛起的高楼,已经让这里变成了“最后的陈旧”,也许住在四周高楼大厦的人们,从窗户望过来,觉得这是一个与现在社会不相容的地方,像是一个城市的“贫民窟”。
一位著名作家,曾经站在这里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点睛之笔,在这里我们能嗅到殖民地的味道,即使我们对曾经沦陷为殖民地而感到愤愤不平,但是殖民地留下来的这些不动产,却成为了我们今天最真实的历史印证。”
我不知道住在这里好在哪里,但是我从心里喜欢这里的幽静,我喜欢看到眼前这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楼宇和房顶上的红瓦,它映衬在繁茂的绿树丛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站在这里你可以嗅到泥土的芳香。
前些日子自己还曾为即将离开这里而大发感慨,有一些恋恋不舍,知道搬到那里就没有了这种纯自然的环境,也只有门口那两个大树是唯一能印证历史的记号,其他的都已经淹没在现代化的马路上了。但是,没有更多人知道,这里的从前同样也是一个幽静的院子,别墅同样映衬在绿树丛荫之中。这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实业家解放前兴建了的别墅。
现在,一切又恢复了以往,搬走的可能性被否决,留守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心里面有了一种“窃喜”,当然知道与我有相同感觉的人不多,他们更是看好那些具有现代化设备的高楼大厦,好像在那里才能显示出白领的风范,岂不知,我们都是这个城市里的“穷人”。
想来,喜欢这里的原因,除去有地理环境的因素,有印证城市文化的因素,其实最根本的是这里有一个独立的院落,把大门关上,你会有一种家的感觉,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闲,与我的心情很吻合。城市的喧闹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独处是一种心理渴望,离开那些让你心烦意乱的场景,忘掉那些皮笑肉不笑的演戏,躲避那些专横跋扈的淫威,在这里寻求真实的自己。
坐在这里,眼前的景象让我想到了这些,我知道这些景象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对面的那个院落已经被列入了改造的计划当中,那个楼宇也像是一个老人,在走完它最后的生命历程以后,同样也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我们不是这个城市的主宰,那么我们只能顺从这个城市的变化而变化,寄希望越变越好,即使这是一种奢望。
前一篇: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九
后一篇: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