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在家中乱翻书之五

(2009-05-28 07:12:32)
分类: 读书随感

  年轻时候赶时髦也好,说是自己愿意学习也好,或许是凑热闹也好,总之有这样几年“疯狂”时候,自喻为文学青年,把刚刚看到过的书籍上的一些感觉,大言不惭地在一些文学青年聚集的地方大放厥词,完全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读万卷书的人,岂不知是现学现卖,虚荣心唆使。
  倒也好正是有了这种虚荣心,逼得自己还真地看了一些书,也到夜校里“恶补”了自己在学校期间没学的相关知识,知道长期装大头肯定不行,总有露馅的时候,更何况在老师那里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在一个什么水平线上,知识的掌握是装不出来的。当然一个人的悟性好一点,他会少走很多的弯路。自己知道悟性不行,但是我得益于年轻时候遇到的几个老师,对我关爱有佳,从他们那里自己学了不少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要说今天自己能够在这里胡言乱语地写点什么,也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放开手去写,即使离老师的要求相距甚远,但是迈出这一步自己已经感觉是相当的不易了。
  回过头来看看,年轻时候曾经读过的书籍,有记忆的并不多,基本上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遗忘,这不曾经看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他的主要代表作几乎都读过,但是现在再翻阅时却感到陌生,如同没读过一样。类似读过的作家作品几乎全是这样,没有了远期记忆,变得一片陌生。倒也好,看起来觉得比以前更有味道。
  这次翻阅《精神领袖——俄罗斯思想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中谈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一些作品,自己是如何去想也想不起来作家作品的内容了,记得上篇文章里曾经写到过,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年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跟着老师一起看着、聊着,听着他们的见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几乎是囫囵吞枣似地看了很多,遗憾没有深刻的记忆,这次自己找出《穷人》认真地看了一遍,真的感觉作家的功力非凡,整个作品看下来真的是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作家把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心理状态看的太透了,可以说是洞若观火。有人把他称之为魔鬼作家,也许就在于他透彻了解在人类身上的极善和极恶。
  《穷人》描绘的是沙皇时期社会最低的小职员和一个年轻的女仆之间的故事,作品的叙述方法以相互间通信的形式,来表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相同和不同的境遇,相同的是他们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计他们历尽艰辛,但是他们无法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通信中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最下层贫民的生活景象。
  作家将这两个年龄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放在一起,用一种相互爱恋的表现形式贯穿始终,作者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赋予了一种善良的本性,在极端贫苦的日子里,爱情是他们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虽然时而他们感觉物质生活的窘迫,让他们不知所措,但是他们一旦有一点点改观,他们竟是那样的满足和兴奋。他们是那样好满足,他们是那样的善良,他们相互支撑着,除去爱情,那就是平民百姓的那颗善良的心。
  在小说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马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职员,凄惨的生活境遇,住在贫民窟里面,每天为生活的入不敷出而备受煎熬,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的那份真情,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也会倾囊相助。而孤女身份的女仆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则表现了女人最善良和温柔的一面,虽然他们之间的爱最终没有结果,但是当我们看到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不情愿地嫁给了外乡人的动机,同样是出于一种对他心上人的爱。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任何道德堕落,任何道德卑劣的行径,都不能扼杀人的精神力量。”而这篇作品就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认识,作者生动而又独特地描写了社会的不公,描写了人的内心尊严和他的所有外部关系的矛盾。这里,作者指出的已经不是道德标准和社会现状之间的外部矛盾,而是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人的内心实际之间的矛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