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蹉跎岁月的留痕

(2009-04-16 05:38:24)
分类: 读书随感

蹉跎岁月的留痕
——读博友“武陵春”作品有感

  网络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它可以把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你自己的“所爱”,成为你业余精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认识博友“武陵春”也是通过这种方式。
  自己在这两年里贴在博客里的评论文章不少,虽然我自己认为这些算不上评论,自己知道自己是吃几两干饭的人,充其量不过是读后感而已。但是,还是有些朋友喜欢让我这个口无遮拦的人对其作品说几句,好在现在的人心胸豁达了很多,不太介意哪一个人多说一句或少说一句,特别是对其作品的感受更是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宽容,这些都助长了我“妄加评论”的斗胆。
  “武陵春”半开玩笑地在博客上留言,希望能让我就她的作品写几句,但是自己对她确实是不了解,在酒桌上曾经问过博友“蚂蚱眼”,他告诉我:“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家,写作的风格很有特点,也比较敢写,作为一个女性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也许正是为了自己想进一步了解“武陵春”的文风,提供“全面”了解她的机会,(当然我也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自己爽快地答应了写几句的要求,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武陵春”急于想要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在博客中调侃一下。
  再一个,想为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写点东西的原因,她是我的同乡,虽然自己对家乡的感觉已经没有了,这缘于自己几十年的相隔,虽然自己前几年“假公济私”到江南寻访过,也曾到过“武陵春”的家乡扬州,徜徉在瘦西湖的岸边,驰骋在扬州环城高速公路上,当通过“蕴杨大桥”便到了镇江,知道再往南不到一百公里就是我的祖籍所在地,遗憾只能路经扬州,停留在镇江。
  从邮箱里下载出“武陵春”的文章,一篇篇的在看,感觉不过瘾,又跑到她的博客里复制了一些,作为她作品系列去看,说实话我们可以在她的博客中看到嬉笑怒骂的“不经意”的文笔,风格和“蚂蚱眼”相似,但是,作为一个细心的读者你便会在她那些看似“随意和粗狂”的文字下面感觉到一个拥有细腻情感的人,一个同样渴望生活的女孩子的心理独白。
  我从她的十六篇的作品开始阅读,感受到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她的青年和婚后的简单生活,虽然自己不是从时间顺序上的编排去看的,但是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浏览方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效果。像在看一部电影,导演用打破时间和事件的手法来表述一个年轻人所经历过的事情。
  在细细地品味中,我们跟着作者“编织”的故事,进入作者情感的世界,我们随着作者的视角,观察作者看到的那一切,去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掩卷而思,我们突然明白她的作品凝聚着对家人和亲人浓浓的亲情和感情。
  《无声岁月》和《秋天的午后》这两篇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一篇《秋天的午后》让我看完以后动容,用小情节写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写出了生活的美好,即使在她心绪那样不好的前提下,通过孩子的话语,来揭示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为人妻以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已经不单纯是心理上的自己,而是面对所有的亲人,为人妻,为人母责任重大。而《无声岁月》则是写出了作者辞去工作以后的内心感受,那种对现实中的百般无奈,那种发自内心的相互矛盾,最终归结为对家人的愧疚,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那种感激和愧疚的泪水,将这篇作品带到了精彩之处。
  当然在她发给我的作品中,有两幅是作者的素描作品,画了两个妙龄少女的神态,一幅画的命名为“怀恋秋天,感叹似水流年”,另一幅则为:“光阴,在发呆的罅隙里溜走”,我想着比文字更能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位妙龄少女坐在秋千上,若有所思在那里悠荡,那是她对青春岁月流失的眷恋,那时年轻人特有的一种彷徨时期。而第二幅画则是作者对匆匆流失岁月的感叹。少女的神态与线条勾勒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即使她不愿意向其他人倾诉,但是她内心世界确是像火山融浆一样灼热的。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读大家的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我不是这样认为,大家的东西要看,而且要认真地去看,但是作为一个喜欢文学的读者,更应该是博览群书,在有时间的大前提下,浏览更多的作品,包括像博友“武陵春”这样的作品,你总能在其中找到感动你的地方,你总能从中得到一种启发,即使这些作品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她的感觉和文字的凝练同样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不想说“武陵春”是一个多好的作家,也不可能逐篇地去评说,但是,我觉得她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可圈可点。我从她的感觉里,文字的表述中,我看到了一个对生活无比向往的人,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将自己的青春韶华真实表述出来的人,她的坦诚足以让我对她产生仰慕之情,更何况她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生涩的感觉,看她的文章有点像扬州特色早餐小吃“小蒸包”,从外表上看与大众蒸包别无二致,但是吃到嘴里你会有一种绝然不同的味道。当然,对于口味来说,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即将结束这篇读后感的时候,突发奇想,其实作者将她写下的这些文字,进行一下整理,略微地做一下润色和修改,便是一篇很好的中篇作品,暂且就起名为《成长的苦涩》,不知“武陵春”小妹如何是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