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书
(2009-04-08 05:36:09)分类: 杂谈闲侃 |
自己虽然每天都会到网上去浏览,但是从心里讲自己始终不相信网络,始终有一种虚拟的感觉,即使看博友的文章知道这是出自他们的手笔,但是让我在网上做更多的事情,我是不会的,也许让现在的媒体报道给吓着了,经常看到网络诈骗的消息,更有甚者网络情杀等等事件,令人毛骨悚然。
孩子放假回来,自己呆在家里几乎是趴在网上,她对网络的态度与我正好是两极,她认为网络不是虚拟,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与我们现实社会几乎是相同的世界,诚信同样也在这里彰显它的魅力,网络采购成为了新型的商业行为。她乐此不疲的在网络上潇洒的购买着她的所爱,但时而也会对自己的购买物品发出感叹,说看走了眼。
我不是一个不跟形势的人,毕竟从穷的时代走过来,相信眼见为实的东西,对虚无缥缈的网络购买,从心理产生一种不可靠的感觉。自己一直坚信不要在这里买物品。可以想到当你在商场里看见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你在网络里看到的商品图片,它们之间的差别会有多大,一个是唾手可得,另一个是“漫长”的期待,心里不会在一个感觉之上。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种想法与现实有些不相适应,毕竟这已经是信息社会,新生事物也已经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地完善起来,加上法制建设的逐渐形成,把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给“断了后路”,只能遵循市场规律行事,即使仍然存在着网络购物的失信,但是这也与曾经兴起时有了较大的改观。
第一次在网上购书,自己可以说是耐着巨大的心理不适应,而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高尔泰的那本散文集《寻找家园》早已经在市面上买过,不可能在书店里买到,抱着侥幸心理让同事从网上帮我购买了这本书,大概过了不到十天,同事将这本书送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自己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心里面对网购多了几分相信。
随着自己阅读近代作家作品的频率增加,自己对渴望看到他们更多作品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样知道在这个时候去寻找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性几乎是没有,让我想起了我在小城图书市场里的寻找过程,几乎到最后只剩下绝望了。这不是出版社不好,而是喜欢这些作家的读者太多了,告罄的事情屡见不鲜。
自己记录下来的作家已经从高尔泰增加到了王小波、徐晓、筱敏、刘亮程和夏榆,自己都被他们的文章所吸引,从心里想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他们,特别是他们的作品。从网上查找他们的相关资料,找到他们的作品情况,并记录下来他们比较有名的代表作,剩下的就是抱着一线希望,在网络上寻找这些作家作品的购买方式。
自己问了一些人邮购网站的名称,自己也亲自到那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名,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大多在那里没有,只好让孩子到其他的网站上帮助我寻找,女儿对我一反常态的做法表示惊异,她知道我最不相信网络购买的事实。但是求书心切,只能耐着性子恳求孩儿帮助我多方寻找。还好,终于在其它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并让孩子帮我预定上。
第一批收到的邮购书是刘亮程的《虚土》、《绿车上的龟兹》,夏榆的《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打开包裹看到这些自己急于想看到的书籍时,心里的那种激动无法描述,这是近来自己最渴望得到的精神食粮。
第二批邮购书又到了,他们是筱敏的散文集《捕蝶者》、下雨的散文集《白天遇到黑暗》、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看到放在自己案头的这些书籍心里面有一种充实的感觉,知道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感谢网络带给的“意外惊喜”,即使当时我已经准备好泥牛入海的思想准备,现在看来是自己的一种狭义理解,在诚信社会的大前提下,网络会越来越规范,它是你购买商品的不可替代的另一个选择。
孩子放假回来,自己呆在家里几乎是趴在网上,她对网络的态度与我正好是两极,她认为网络不是虚拟,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与我们现实社会几乎是相同的世界,诚信同样也在这里彰显它的魅力,网络采购成为了新型的商业行为。她乐此不疲的在网络上潇洒的购买着她的所爱,但时而也会对自己的购买物品发出感叹,说看走了眼。
我不是一个不跟形势的人,毕竟从穷的时代走过来,相信眼见为实的东西,对虚无缥缈的网络购买,从心理产生一种不可靠的感觉。自己一直坚信不要在这里买物品。可以想到当你在商场里看见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你在网络里看到的商品图片,它们之间的差别会有多大,一个是唾手可得,另一个是“漫长”的期待,心里不会在一个感觉之上。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种想法与现实有些不相适应,毕竟这已经是信息社会,新生事物也已经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地完善起来,加上法制建设的逐渐形成,把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给“断了后路”,只能遵循市场规律行事,即使仍然存在着网络购物的失信,但是这也与曾经兴起时有了较大的改观。
第一次在网上购书,自己可以说是耐着巨大的心理不适应,而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高尔泰的那本散文集《寻找家园》早已经在市面上买过,不可能在书店里买到,抱着侥幸心理让同事从网上帮我购买了这本书,大概过了不到十天,同事将这本书送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自己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心里面对网购多了几分相信。
随着自己阅读近代作家作品的频率增加,自己对渴望看到他们更多作品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样知道在这个时候去寻找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性几乎是没有,让我想起了我在小城图书市场里的寻找过程,几乎到最后只剩下绝望了。这不是出版社不好,而是喜欢这些作家的读者太多了,告罄的事情屡见不鲜。
自己记录下来的作家已经从高尔泰增加到了王小波、徐晓、筱敏、刘亮程和夏榆,自己都被他们的文章所吸引,从心里想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他们,特别是他们的作品。从网上查找他们的相关资料,找到他们的作品情况,并记录下来他们比较有名的代表作,剩下的就是抱着一线希望,在网络上寻找这些作家作品的购买方式。
自己问了一些人邮购网站的名称,自己也亲自到那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名,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大多在那里没有,只好让孩子到其他的网站上帮助我寻找,女儿对我一反常态的做法表示惊异,她知道我最不相信网络购买的事实。但是求书心切,只能耐着性子恳求孩儿帮助我多方寻找。还好,终于在其它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并让孩子帮我预定上。
第一批收到的邮购书是刘亮程的《虚土》、《绿车上的龟兹》,夏榆的《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打开包裹看到这些自己急于想看到的书籍时,心里的那种激动无法描述,这是近来自己最渴望得到的精神食粮。
第二批邮购书又到了,他们是筱敏的散文集《捕蝶者》、下雨的散文集《白天遇到黑暗》、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看到放在自己案头的这些书籍心里面有一种充实的感觉,知道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感谢网络带给的“意外惊喜”,即使当时我已经准备好泥牛入海的思想准备,现在看来是自己的一种狭义理解,在诚信社会的大前提下,网络会越来越规范,它是你购买商品的不可替代的另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