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住院系列之五
病床遐想(之一)
不知道谁送的杂志,由于前几天更多的关注了自己的身体,没心思看这些东西,放在床头前堆在那里,一旦自己的病有了较快的好转,心情也自然好了起来。自己闲得没事开始注意这堆杂志,也不是故意的选择了这本《读报参考》,完全是随意性的,但是有篇报道吸引了我,随便就看了下来。
这篇报道是根据自去年年底全球性金融风暴出现以后,在我国受到了巨大影响,国家也随着在最快的时间,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制定了国内的刺激经济的方针策略,唯一的目的是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我们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势头不要退得太快。
但是到现在为止,感觉我们在拉动内需方面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市场疲软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政府最关心的房地产销售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即使商家想尽了办法,购房者仍是寥寥无几,房地产的泡沫让政府看得越来越清楚,老百姓干脆失去了对房地产商的信任。
《读报参考》上在显著的位置登载了一位业内人士的文章,《为何中国老百姓对拉动内需不买账》我仔细看了文章所陈述的观点,我认为绝大部分作者是点到了要害。作者认为至于百姓不能跟着政府呼吁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走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其一,中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与百姓的期望值相距甚远,老百姓为了保障自己的未来,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存起来,留一点养老的钱,更何况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面,没有养老保险的人占绝大多数,这里专指占全国人口总数百分之七十的农民。究其本身的收入有限,再加上没有养老保险的待遇,将所有能积攒的钱,不得不将其中绝大多数积攒起来,用于将来的防老和养老上,政府的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问题,就是将来会一步步解决,但是时间到哪年也是一个未知数。
其二,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经济的发展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并没有形成正比例的一种和谐关系,物价的增长幅度与工资的增长幅度也同样不在一个合理的对称关系上,使我们的一线职工长期在一个低工资增长水平的环境下。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工资增长的幅度,与物价的增长幅度相当,这样的增长工人根本没有感觉。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情况越来越严重。
其三,改革要为国家减去的负担,全都落在老百姓的肩上,医疗改革到百姓不堪如此昂贵的医疗费用,当然这还需要职工所在企业的正常缴纳,那些游离在医疗保险之外的人们,又会怎样可想而知。像我这样突然犯点小毛病的人,也难承受如此而来的医疗费用,更何况一般的工人和百姓了。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像抽水机一样,把一个家庭所有的积蓄全部吸干,而且债台高筑,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教育产业化以后的重负,住房的改善自己连想都不敢去想。医疗、教育、住房这三个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的“三座大山”压在百姓的身上,哪有闲钱去拉动内需。
远的不说,自己住的病房里的“病友”,倒是一个相当级别的老同志,医疗待遇享受正局级,一类保健。但是他这两天正急着闹出院,他与老伴每天见面都会算起医疗费用的事情,即使国家在给负担医疗费用,但是他自己还是要付出很多,他认为耗在这里是一件非常不值的事情,所以他一直希望大夫尽快检查以后出院。
像这样一个级别的老同志都承受不了,更何况住在医院里的那些工薪阶层了。都说消费是爱国,但是一个职工仅有一点工资,不从嘴里省一点,从日常开销中缩减一点,积攒一点,留着一点,以防万一,哪里敢“潇洒走一回”。中国人让穷日子过怕了,包括我都坚信“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信条。
我一直在想政府的那些“军师们”,在给执政者出谋划策的时候,没想到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