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城市小人物的故事
——读海波新作《并非错误的选择》有感
现在的海波决不是半年前认识的他了,也许在他的内心里,老天爷就赋予他一种特有的文学天赋,不到半年时间里他贴在自己博客上的作品,便成为了更多人的精神养料,人气和点击量飙升,一下子成为了网络的“名人”,小城圈子里的大腕也不得不承认,海波的文字和语言是他独有的,也许半年之前有的人对他的文字不懈一顾,现在不得不刮目相看了,这就是现在海波的状态,从业余向专业急速靠拢的“写手”。
前两天与海波聚在一起,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最近自己又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有时间去看一下,给提一下意见。”自己笑着说:“现在哪里敢随便的胡言乱语,你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学习的坐标了,只能说是学习一下。”其实在去那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略微的看了他的这篇新作,感觉真得不错,假如不是其他的事情干扰自己会一气呵成。
回到家中第一时间打开网络,继续开始阅读海波的这篇《并非错误的选择》,用海波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作品,自己感觉他说的一点也不错,这篇作品故事的连贯性,一改往日的随心所欲,开篇与结尾有了一个很好的呼应,故事写的真实感人,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了生活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小人物百般无奈的生活情景。
故事的开篇写了主人公下岗的现实,同样下岗的工友们聚在一起,“把酒当歌,人生几何?”酩酊大醉的他被工友们抬回了家,一觉到天明的他醒来以后,看到怒不可遏的妻子,为了表示内心的那点愧疚,他掏出来下岗时补发的薪水,谎称厂子里面的技术革新奖,一把掏给了对象,换得一个暂时的平静。
男人下岗是一件非常无奈,也没有脸面的事情,无论是出于虚荣心也好,还是对家庭负责任也好,他依然谎称去上班,带着妻子塞给他的十元钱出了家门,故事写到这里给我的感觉已经不是文字了,而是在自己的眼前有了一个清晰的人物图像,那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大街里游荡,作者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的前半生向读者作了交代。
两次婚姻的过程,在我看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第一次婚姻因为年轻,只考虑自己事业上的事情,而没有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同样需要关爱的妻子身上,这让第一个妻子失望至极,为此从温柔善良,逐渐变成了怨妇。丈夫的单位终于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到了下来,下岗的他再也无法忍受妻子的冷嘲热讽,带着他的箱子滚出了家门。第二次婚姻就显得更加实际,没有了那些形式上的虚荣,同样也面临着先前的问题,一个忍辱负重的男人在海波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随后回忆起他的四次工作的经历,让我们为这样一个品质良好的男人感到命运对他的不公,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在我看来有更多的东西是写了作者自己,其中包括家庭的变故和工作的变动,都有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他的感受是真实生动,发自内心的深处,不然不会有如此生动的情结。
作品看下来,看似用一种调侃形式写了一位下岗职工的命运,但是我在其中也看到了作者赋予这位父亲的同情和尊重,虽然在描写这位父亲的笔触中也有随波逐流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是对家人的一种责任,对工作的一种积极态度,作者也清楚地看到的,这种老实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助和无奈,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作品的后半部分,作者写他看自己女儿的情节,说实话自己是含着眼泪看的,作者非常准确地抓住了父亲与孩子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父亲那厚重的爱在特定的背景下变得沉重和悲凉。他不无感触地写道: “时常想念的就是女儿:安,和几个用酒打发时光的酒友。女儿,我很少见她,我甚至不愿直面见我的女儿,我只愿相隔有距远远地看她。离婚时我女儿九岁。在这世上,我只能记住两个人的生日,一个是我女儿,一个是我。
离婚后,我再也没让女儿见过我。下班没事的时候,我会路过女儿的学校,我会躲在一个小卖部的门后,看着女儿与同学,挽手相走。那一脸的阳光、清纯、和美丽,让我贪婪咀嚼往昔的温暖与快乐。现在的我已没什么事情可以让我眼睛湿润,让我哭,唯独女儿。我每看见女儿的身影,她就是对我一生落魄与穷困的提醒。然她就像一件收藏多年的青花瓷瓶,一条缠绵厮磨多年的小狗,不问甚至也不是搜寻往昔的遗传与甜蜜醉人的呼叫,只是想凭借一道门缝,探视与回证青花瓷那幽幽的光亮,那厮磨奔跑不曾掉过的油亮的狗毛,那醉人心脾的缠磨撒娇……。我是用满足眼神的过瘾,来拨动、找回我曾经健康活着的记忆。现在这记忆已变成了牙齿,只能用眼睛的牙齿去咀嚼、回味。也是在这一年,无奈、歉疚、一种无法明辨的惯性,一种落魄后攀爬,落寞后的俯就,迁就了又一桩婚姻。”这就是父亲内心的真实。
海波的文字就像他的摄影作品一样,把视角放在了生活在我们小城市里的那些边缘人的生活起居,虽然我们这个城市已经是高楼鳞次栉比,城市像一位阔佬,穿的花里胡哨,到处是标志性的景观。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体现现代化的楼宇和景观,与我们城市平民没有根本的关联,生活依然按照自己方式进行,在昏暗的屋檐下,粗茶淡饭的简单的生活方式中,没有影片里的那些繁华与喧嚣,所展示给我们的现实就是一幅幅生动的黑白照片。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想起了高尔基笔下的自己悲惨的童年和颠沛流离的青年时代,想起了鲁迅杂文里的那些小人物。小人物看似一个非常平凡的事情,假如你没有这种生活体验,你就很难如此生动地描写出来,这些动人的情节都是他们曾经的生活真实。同样也折射出作者内心中那颗同情百姓的善良之心。
人穷万事哀,这不仅仅是我们曾经听到过的从前的故事,现实社会中这种事例屡见不鲜,但是我们的作家就像一些管理者一样,视而不见,在那里莺歌燕舞,粉饰太平。即便在海波的作品里也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海波好就好在他走进了占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对他们面临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与事,像拌凉菜一样,略加清洗加工以后呈现给读者,简洁而新鲜。我想这就是海波作品的最大特色。至于他文字和感觉上的独特,留给下次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