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来自心灵的絮语
——读小城女作家兰砚短篇小说有感
女作家兰砚,我从未谋面,认识她是通过朋友的叙述而知,再有就是到她的博客去浏览开始了解的。她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要求能为她的作品写点感受。说实话,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作家,我是一般不会随意去写的,凭空想象的发挥,不是自己的风格。虽然在这之前自己断断续续听了她一些情况,但是陈述人是她的一位朋友,也许是碍于朋友的面子,答应了这个本不属于我的事情。
她把作品发到我邮箱里,而且为了保险期间,向朋友要了她的电话,约定在网上做一次短暂的聊天,找一下自己的感觉。不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自己对兰砚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在这之前我简单的浏览了一下她发给我的作品,在与她交谈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心气很高的女人,从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的灼热。
其实,愿意为兰砚写点自己的读后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出生地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兰州。我不知道为何对兰州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兴许是在那里有我的同行,兴许是对兰州人表现出来的朴实和憨厚的一种敬仰,兴许是被大西北那辽阔的黄土地,被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所感动。那里遗存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遗留下的文化历史遗迹,都会让我流连忘返。兰州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符号。
兰砚发给我的三部作品是《小说家》、《春之祭》和《阿黛的时间是个圆圈》,篇幅都不是很长,但是你要是去品味她埋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你就要细细的去品味,她内心的情愫随着她所思所想,渐渐地露出她的容貌,你会一点点地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
《小说家》完全是一片内心独白式的小说,所有的情节发展都随着女主人公的城市漫步而展开,都在女主人的心理活动中游走,主人公从C城来到G城,漫步在大街上,这位已经年近四十岁的中年女人,回味着在这座城市里的曾经,自己也年轻过,憧憬过,在平庸的现实里自己也同样媚俗着,就像作者写道的那样:“就这样拖着熬着,也没有胜利,也没有服输,一直到了四十岁。一边享受着平庸带来的安全感,一边在挣扎。”
但是,她知道内心中有一种情愫,这种情愫不被任何人知道,她自己知道在她内心深处中,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个“入流”的作家。她有着自己追求精神崇高的一面,即使别人不知道,或者根本不想知道,但是她在这个年纪到来的同时,她唤醒了这种精神的需要,她想成为一个作家,哪怕写一篇好的文章。
作者假借了这样一位年近四十岁的女人的心理独白,实际上是写自己内心感受的真实,写出了自己心里的矛盾,她对自己曾经历的生活感到平庸和厌倦,即使当时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感受也变得毫无意义了,家庭、事业还包括着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的景象,都显得百无聊赖。尤其是对于一个外乡人,对于一个在平庸生活中麻木的人,内心渴求一种变化,就像能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一样,让自己重新兴奋起来,但是自己所有的这些内心渴望,发现没有。实际上是作者写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意的心情。
《春之祭》我不知道作者为何起这样一个名字,我在整个故事里没有感觉到这层意思,倒是看到了女青年薇薇内心中那种欲望的渴求,除非这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这些,而现在从记忆的深处浮现了出来,用这种方法来回味曾经发生过的情爱故事。小说中的薇薇始终沉浸在情人或男友罗的回味中。就像作者写道的那样:“在她的日常生活之外,和她相干的就是罗了。她总是想起他,是他,占据了她茫然穿行于日常生活的身体和心灵。……她想念着他。他无处不在。这样的清淤,即证明了她的血肉之躯,也证明她正在被这种情欲所折磨,并且似乎要被其耗尽。像一盏油灯,明亮的尽头是油尽灯枯。想到这里,她打了一个冷噤,难道非得如此否则不能摆脱那侵入她的像蛛网一样缠裹着她的情欲吗?”
薇薇同样是一个作家,在一个雨后的黄昏里,她只身来到了一个他同学开的咖啡馆,至于来干什么,她自己也不清楚,她在这里抽着烟,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个令她着迷的罗。想着在她朋友韵身上发生的事情,那个短暂的情感故事。想着自己构思出来的那个故事,那个曾经发生过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与现实的情欲又是那样的相像,让她困惑的是欲望和爱情在一些人身上,还没有来得及忧伤和回味,竟如此之快的消散在无尽的变迁之中,与我们想象中的天荒地老的厮守大相径庭。她想起了自己写的那个故事,那个转瞬即逝的爱情故事。
在咖啡厅里的时间里,一位早就坐在角落里的男士,趴在电脑前忙碌着,而薇薇却躲在杂志的后面,想着自己的事情。随后来到的一对男女,同样是一种情人关系,他们的对话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那种心里同样是一种欲望驱使。最后当那两位后来的人走了以后,那位男士放下了伪装,主动来到了薇薇的桌前,他们欢快的聊了起来。
也许作者说的对:“这是一个各种灼人的欲望故事在这座潮湿城市里奔流窜动的黄昏。”作者同样在写着人的欲望的故事,激情让每一个人有所期盼,但是所有的这种期盼和激动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消磨,让对这种情感的感觉变得面目全非。是呀,当灼热的爱情被放置于责任的框架中,爱情似乎失去了活力,感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阿黛的时间是个圆圈》写了一个女孩子与她心目中仰慕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时代阿黛就对这位才貌双全的大同学有着来自内心的好感,由此变成了一种少女特有精神暗恋,她知道在他的周围不乏更优秀的仰慕者,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止她对大同学的好感,但是在一次夏天的游泳中,她的感觉像那炙热的天气,让她发昏,让她怒不可遏,把这位大同学的衣服,扔到了海里,愤然的走了。
若干年以后,阿黛再一次的来到这座城市,无意间在一次例行的看病中,遇到了这位使她春心荡漾的大同学,在这之后她竟然发现,这位大同学每天竟然就在她楼下的广场里散步休闲,她看着这位已经开始发福的大同学,但是她依然感觉到他的英俊和潇洒。内心里的那种渴望涌动着,不能自制。终于在某一天,她把手伸出窗外,向他挥手召唤,他看到了她的手势,按照她挥手的方向走来。后来的事情,无需继续描写,干柴和烈火的事情,让这两个人一起融化。但是这一切过去以后,留给阿黛的却是一种对爱憧憬的破灭。
通过作品你能感受到作者内心里的那种涌动,一种最真实地感受,有一种压抑,有一种不被重视的压抑,她知道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却发现没有自己的舞台,没有施展的机会,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被世俗生活挟持着,无法自拔。情欲和爱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就像内心涌动的情思,不应该说是一种内心的渴求,但是,所呈现给外人的却是口是心非。自己就这样随波逐流下来,看似内心得到了平静,岂不知,那是期待再一次的迸发,在她即将迈进四十岁的关口时候,她渴望再一次的迸发。
这三篇作品,要问我更喜欢哪一篇,我自己认为《春之祭》感觉更有内容一些。当然并不是否认那两篇作品就不好,而只是自己从我个人的感觉中,相比较后的一种取舍。《春之祭》让读者有更大的空间去想象,衔接和逻辑性上显得更严谨,对欲望的感觉和描写十分到位,有一些非常生动的内心感受。例如她对粉红色颜色的那段描述,例如她把男女之间的情欲,用烤面饼的那种感受来表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
兰砚与其他女作家的风格不一样,有的作家习惯制造情节吸引人,有的是用诙谐、流畅的文笔吸引人,而兰砚却是用她细腻的心理描述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抓住读者。虽然在她的心理描述中不免有一些跳跃,一定程度影响了通篇作品的连贯性,但是我们还是通过这些心理的描写,感受到作者窥视内心的那种功力。她对人的一些内心的心理感受,抓得很准,表述得非常到位,感觉她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内省的人。
兰砚这位来自大西北的姑娘,这位曾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系的学生,这位现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作家,通过她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细腻和深邃,她的文字随着她的心理波动而展现,时而沉思,时而激情澎湃,她讲述的故事,就是她心灵的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