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朋友的电话来了,周日是父亲的“五七”的日子,自己知道自从朋友的弟弟先我们而去的那一时刻起,我便成为了他心中的亲哥,自己直白的告诉他:“周六傍晚到。”弟弟没有再说什么就挂了电话。我了解这位不善言表的弟弟,他总是把丰富的情感隐藏在内心深处,感觉一个冷漠的人,其实他是一个热骨衷肠。
中国民俗里,“五七”是祭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健在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个日子祭奠以后,再就是故人一周年的日子了,这个日子在亲人的心中是沉甸甸的,至于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隆重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自己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些。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再为出行发愁,朝发夕至已不再是一种梦想,动车组实现了这种最早的期望,周六中午与掌柜的共进午餐以后,乘公交车到火车站,坐在动车上翻阅随身带来的书籍,专心致志看了不到一百页,火车就稳稳地停靠在省城的火车站。朋友发来信息:“是否需要接站?”赶紧恢复:“已经是轻车熟路,在宾馆等你的电话。”出了火车站,不到十分钟已经坐在了宾馆的房间中。
晚上朋友告诉我晚饭的地点,搭上出租车,将朋友告诉我的地址递给他看,师傅会意地点了点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已经抹去了距离和陌生的感觉,也许你口袋里不缺乏人民币,即使你迷走天下都不怕,同样会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从小城来的朋友中不只我一个,另一位大哥得知消息以后,也在同时间赶到省城,大家相互问候以后便入座,这种迎接朋友的方式一成不变。所不一样的是大家的谈论话题,也许这是特殊时期的原因,大家自然不自然的落到了生命的话题中,大家神情严肃,气氛凝重了许多。
在座的几位朋友中已经有几位的老人已经前后去世了,他们的感觉是相同的,但他们的感言却并不一样。一位大哥感叹道:“父亲在孩子内心中的分量是很难估量的,虽然我不能每日相见,虽然儿时对父亲的严厉有着怨恨和惧怕,但是当他们失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亲最难得的厚重,栋梁的感觉只有失去了才能感受。”我已经看到他发了红的眼圈。
另一个朋友同样接着他的话题说道:“我父亲一生吃了那样多的苦,把我们含辛茹苦的养大,本想能尽点当儿女的孝心,岂不知他们的命运就这样的不幸,该享福的时候走了,留给了我们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大家都低着头,同样的愧疚已经传染给了所有的人。大家最后的共识,当老人健在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尽儿女的责任,报答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稍有的忽略就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我知道这些感言是发自内心深处。
所有的民俗上的形式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寄托我们的哀思,在古人的感觉中故去的人与健在的人是有着内在的一种联系,即使我们找不到确切的位置,但是我们始终相信,他们的英灵始终飘逸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它借助于我们观念中的超感应,借助于我们无法解释的梦境,感受他们在注视着我们,在关心着每一个健在的人生活方式。正因为我们相信这些,或者不相信,谁也不能摆脱这种祭奠模式,所有的人像被支配的玩具,机械地听从着祭祀的指挥,摆放祭品,三拜九寇,之后就是烧香烧纸祭奠,亲朋好友们振振有词地与故去的人对话,就像是与我们面对面一样,即便什么也没看到,我知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他已经回到了这个地方,在心灵的深处他看到了自己也思念的亲人。
这种祭奠看似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但我们往深处去想一下,这种形式带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质,孝道同样是一种美德;当然它的实际作用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需要,通过这种形势使我们得到了内心的平衡,这种身体力行同样也是一种示范,让我们的后人知道这种排遣伤痛的办法,我知道“五七”以后,我们还要认真地活着,实现父辈们的嘱托。
坐在回程的列车上,刚刚发生的一切浮现在脑海里,列车飞速行驶,离省城越来越远,而心与心之间的牵挂却是零距离。
中国民俗里,“五七”是祭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健在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个日子祭奠以后,再就是故人一周年的日子了,这个日子在亲人的心中是沉甸甸的,至于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隆重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自己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些。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再为出行发愁,朝发夕至已不再是一种梦想,动车组实现了这种最早的期望,周六中午与掌柜的共进午餐以后,乘公交车到火车站,坐在动车上翻阅随身带来的书籍,专心致志看了不到一百页,火车就稳稳地停靠在省城的火车站。朋友发来信息:“是否需要接站?”赶紧恢复:“已经是轻车熟路,在宾馆等你的电话。”出了火车站,不到十分钟已经坐在了宾馆的房间中。
晚上朋友告诉我晚饭的地点,搭上出租车,将朋友告诉我的地址递给他看,师傅会意地点了点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已经抹去了距离和陌生的感觉,也许你口袋里不缺乏人民币,即使你迷走天下都不怕,同样会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从小城来的朋友中不只我一个,另一位大哥得知消息以后,也在同时间赶到省城,大家相互问候以后便入座,这种迎接朋友的方式一成不变。所不一样的是大家的谈论话题,也许这是特殊时期的原因,大家自然不自然的落到了生命的话题中,大家神情严肃,气氛凝重了许多。
在座的几位朋友中已经有几位的老人已经前后去世了,他们的感觉是相同的,但他们的感言却并不一样。一位大哥感叹道:“父亲在孩子内心中的分量是很难估量的,虽然我不能每日相见,虽然儿时对父亲的严厉有着怨恨和惧怕,但是当他们失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亲最难得的厚重,栋梁的感觉只有失去了才能感受。”我已经看到他发了红的眼圈。
另一个朋友同样接着他的话题说道:“我父亲一生吃了那样多的苦,把我们含辛茹苦的养大,本想能尽点当儿女的孝心,岂不知他们的命运就这样的不幸,该享福的时候走了,留给了我们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大家都低着头,同样的愧疚已经传染给了所有的人。大家最后的共识,当老人健在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尽儿女的责任,报答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稍有的忽略就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我知道这些感言是发自内心深处。
所有的民俗上的形式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寄托我们的哀思,在古人的感觉中故去的人与健在的人是有着内在的一种联系,即使我们找不到确切的位置,但是我们始终相信,他们的英灵始终飘逸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它借助于我们观念中的超感应,借助于我们无法解释的梦境,感受他们在注视着我们,在关心着每一个健在的人生活方式。正因为我们相信这些,或者不相信,谁也不能摆脱这种祭奠模式,所有的人像被支配的玩具,机械地听从着祭祀的指挥,摆放祭品,三拜九寇,之后就是烧香烧纸祭奠,亲朋好友们振振有词地与故去的人对话,就像是与我们面对面一样,即便什么也没看到,我知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他已经回到了这个地方,在心灵的深处他看到了自己也思念的亲人。
这种祭奠看似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但我们往深处去想一下,这种形式带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质,孝道同样是一种美德;当然它的实际作用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需要,通过这种形势使我们得到了内心的平衡,这种身体力行同样也是一种示范,让我们的后人知道这种排遣伤痛的办法,我知道“五七”以后,我们还要认真地活着,实现父辈们的嘱托。
坐在回程的列车上,刚刚发生的一切浮现在脑海里,列车飞速行驶,离省城越来越远,而心与心之间的牵挂却是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