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一双洞悉人性的眼睛
——读梅贻涵小小说《一只破瓦罐》有感
记不起是什么时间,“误入”到当下走红的女作家梅贻涵的博客中,自己被她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所吸引,未经她本人同意,与她做了链接,这样可以在工余时间,向这位女作家近距离的学习。
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作者这几年里,林林总总发表了不少作品,从博友的留言情况可以看出,她在博客里的人气很热。在我看来这种热的背后,是作者讲述的故事的原型,几乎都是来自于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的那些小人物,例如,她在博客里贴出来的《半窗》便是写了一对农村夫妇,为了给孩子治病来到城市里发生的故事,写出了平民百姓在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因为真实才有看点,因为作者的视角点放在了日常生活,拉近了与身为百姓博友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洞悉现实社会中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缺憾”,把人的善与恶放在了生活的平台上一一展现,当然也包括作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些思索。
《一只破瓦罐》是在她的博客里,看到一位读者写给她的一篇再读作品的感受,自己也随着读者提供的这篇作品,欣赏了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不能说看了以后有多大的震撼,但是我感觉到了作者对人性观察的敏锐目光,在小的细节里,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通过人物进行了展示,故事中的王奶奶、刘爷爷、居民大院里的大爷大妈们,包括女主人公的爱人,无一例外的成为了狭隘、自私心理的代表者。
故事非常的简单,大院里的王奶奶发现在自己的报箱里,放着三楼女青年的杂志《诗刊》,而自己家本应送来的《家庭》却迟迟没来,她坚信这一定是送报纸的把杂志给投错了,误投到三楼女青年的报箱,但是无论女青年怎样解释,亲自打给她看,但是,王奶奶就是不相信,不仅如此,大院里的那些老人们都不相信,一直怀疑是女青年给私自“咪”了,俗话说就是“偷了去”,造成这种推想的原因很简单,这位女青年曾经有过“前科”。
在短短的三天里,无辜的女青年无论如何解释都没用,只能忍生吞气地让王奶奶到家里翻找,正在翻找的时候,女青年的男朋友来了,看到翻找的情景,不加了解就打了女朋友一个耳光,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你不是答应我不再犯了吗?”女青年看到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打掉的牙往肚子里咽,最后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女青年到街上去买了一本《家庭》,“还”给了王奶奶。
中国人内心中的那种狭隘和自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正因为女青年曾经有过前科,从此她就被打上烙印成为永远不能饶恕的坏人,就像作者用的那个象征物一样,一只破罐子。虽然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处,有意的把那个破瓦罐子让王奶奶给摔碎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王奶奶和那些院子里的老人,对女青年“前嫌”的一种宽恕,而是不屑一顾。
作品好就好在人物的鲜明对比上,本应该是破罐子破摔的女青年,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是人性最闪光的一面,容忍和宽恕,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平民,在这件事情上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狭隘和自私。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位浪子回头女青年的无限同情,《诗刊》的订阅,预示着女青年有着对生活诗一般的憧憬,而王奶奶订的那本《家庭》就成为了一种讽刺,缺乏宽容的心情,家庭能会幸福吗?这种猜疑就成为了王奶奶和院里老人们的心病,这种心病就是人性的一种缺憾和最龌龊的一面。
作者像是一个画师,把我们生活场景中的一些事物,用鲜明的图画形式描绘了出来,并展示给读者。这让我想起了海波仁兄在他博客里粘贴的那些黑白对比鲜明的照片,他的视角点与作者不谋而合,把目光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的百姓,展现大杂院里的那些生活场景,那些人物的表情,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而作者这篇作品,就好像是那些图片的解说词一样,让人过目不忘。
“怀疑并不是一种令人快愉的情境,但确定无疑地是一种荒诞的情境。”这是伏尔泰曾经说过的,我们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