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大师之作之十八

(2008-12-21 06:47:41)
分类: 读书随感

看大师之作
——读高尔泰作品有感之十八(读《寻找家园》六)

  《跨越地平线》是高尔泰选在他的《寻找家园》作品集里的一篇作品,篇幅不长,看完了以后我想起了朱自清和许地山笔下的《父亲》,作品是写他在准备到苏州上学前夕,以及送行的场景,从他们全家一起操劳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在船甲板上,看到客船缓缓的离开,看到他的亲人站在那里,他心里的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和恋恋不舍,在此得以展示,写的真实感人,感觉是写出了热骨衷肠。
  在我看来作者把这篇作品起名为《跨越地平线》是作者幼时的一种憧憬,跨越地平线就是他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就像他在开篇写道的那样:“小时候,我常坐在山坡上,望着天地交界处那一髪似有似无的蓝色发呆。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越过那蓝色的边界,踏上未知与未来的起点。我想想那跨越将不是跨越,而是飞翔。直到有一天,不知不觉越过了它。”
  即将走出家门到社会上闯荡的高尔泰,临行前看到的是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准备着孩子远行的东西,他是这样描写的:“母亲打点行装:裁衣服、做鞋子、缝被子、熏鱼、晒虾、腌菜、泡蒜、炒花生米、做芝麻糖、花生糖和各种蜜饯……边做边给我说各种事情:天冷了要自己知道多穿衣服,热了要知道脱;天下雨出门,要穿胶鞋,别穿布鞋,布鞋子泡了水,几天晒不干,你就没鞋穿;睡觉要直着睡,别横着睡,把别人踢醒了,要骂你;别忘了剃头洗澡,衣服脏了就要换,换下来的衣服要马上洗,洗衣服要先抹上肥皂,泡一会再搓,要挨着搓,别东搓一把西搓一把……”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写出了母亲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而作者在写他父亲的时候,与写母亲绝然不同,他是这样写的:“上轮船那天,父亲交给我一份备忘录,里面写着我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出了轮船码头找不到去火车站的路怎么办?下了火车如果是半夜怎么办……这样的十几条。”从这点上来看,父亲与母亲的区别就是更趋向于理性,显得是一个有章法和水平的人,无怪乎这是一个老学究的父亲,细处见精神。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这篇字数不多的文章里作者将这种亲情表现的是淋漓尽致,特别是在送行的场景的描写上,让自己想起了送孩子时的情景,无论孩子有多大的能力,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一个孩子,既然是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那么就永远也无法有对孩子放心的时候。女儿从国外发回来的信息,总是乐呵呵的,但是孩子她母亲却不以为然,每天必须与孩子有所“沟通”,不然的话就会有一种担心。也就是从这点上我理解到了作者写出来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感觉。
  作者是这样写道:“汽笛响了,跳板撤了,母亲隔着水喊:‘多写点信来,一到那边就写个信来。‘我也想大喊一声知道了,但好像泪水已涌上了眼睛,一喊就会掉下来似的,只能点点头。船员来赶乘客进舱,下到里面,从舷窗再伸出头来望时,码头已隔得很远,但还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向我挥手。不知不觉,泪水又涌上了眼睛。船在马达声中抖动,河岸缓缓后退。不久,平时到过得最远的方向都过去了。风物依旧,新世界不新,好像旧世界的延伸,只是没了家。……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来了。在家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作者这最后一笔,写出了他走出家门的那个时刻,便成为了一个“游子”,漂泊天涯不是作者自己的本意,在自己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从此他真正成为了欲归无计的人,他最后那句诗句就是他对自己命运的一种凝练,即使他现在生活得再幸福,飘泊在外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