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大师之作之十四

(2008-12-17 05:15:53)
分类: 读书随感

看大师之作
——读高尔泰作品有感之十四(读《寻找家园》二)

  当你翻开这本《寻找家园》时,你会在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中思索很多问题,这源于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描写,在故事中预示着那个历史时期给作者留下的烙印,这些经历改变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感到了他的那种无奈。
  开篇第一个作品《梦里家山》写了他那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交界的故乡——高淳,首先写到了他在儿时对故乡的回忆,这里曾经是一个商业繁荣的货栈,每天上午繁忙时呈现出“水陆两楹市声喧”的景象,但是到了傍晚时分,复又归于寂寞。
  不仅如此,在他们小镇的东面就是湖,越过苇岸边可以望见湖上帆影点点,时不时的,会有成群的野鸭,茭鸡或者水鸽子突然飞起又很快落下。小镇的南面是一条河,叫淳溪河,沿河绿杨如烟,棋迷沉静。在作者的眼里这里的景色美如画,这里的风情淳朴。远处的山峦跌宕,而且在那些山峦中有着无数令人神往的动植物,永远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在用最美好的感觉回忆以后,作者的笔锋一转,写到了半个世纪以后的现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现在高淳的地貌,已经完全改观。在圩乡,由于围湖造田,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南湖只剩下大半,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只剩下小半,三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阳湖整个儿变成了田野。由于人口爆炸,淳溪镇的面积扩大了至少十倍……水泥筑成的码头上人挤人运输繁忙。河上机动船团团冒烟突突作响。水下道很多,河水浓稠腥臭,漂浮着油污和垃圾。河上已经有了两座公路桥,从桥上望出去,即使在夏天,也难得看到一点绿色……九七年开始重新造林,但可以造林的面积已经很小。许多原先是森林的地方,这时已经是农田和村庄。原有的村庄迅猛膨胀,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农庄。从因竞相开采石头而蓝绿不堪的山上望去,村连村店连店,厂矿企业处处冒烟。……纵横交错凹凸不平的公路和土地上,以及因水质污染而浑浊不堪的河道上,卡车、小型拖拉机、三轮摩托和机动船拥挤吵闹,卷起阵阵黄埃,喷出团团黑烟。……回到故乡,极目四望,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处。儿时家山,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我心灵中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
  时间相隔半个世纪如此的描述已经让曾有的那种美好印象荡然无存,这是一个真实吗?即便这是真实,同样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事隔这么多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心目中的故乡竟然是这样满目疮痍。即使现在故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心中的故乡在他的心中已经死了,这源于他曾经在这里留下了太多个难忘,留下了对那个时期执政者的绝望。我在这一点上无法与他沟通,但是我理解作者绝望的因由,或许是我可能写得比作者还要“灰色”。
  当家乡成为了自己的一个梦幻,想一下我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自己也有过童年的回忆,但是像作者这样的回忆自己不曾经历过,也清醒自己没有经过这样的磨难,即使有人说磨难也是一种财富,我不想要这种财富,它是为那些钢筋铁骨般意志的人准备的一种经历,带着血腥的磨难。
  当然我也知道在作者的幼年时代,周围也有着与他感觉不同的人们,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他们即使是生活在自然环境无限优美的环境下,他们也不会被这些景色而感动,他们饥肠辘辘的感觉,让他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不是那秀美的风光。
  从作者对幼年时期家庭生活场景的描述,应该还算是富足,在他随后的文章中有详细地介绍,为此他们家解放后被评定为地主(最初是中农),可以想象到,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历史时期,地主的界定意味着就是人民的敌人,属于改造的对象。也就是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非常自然而然地在生活境遇改变的同时,作者审视世界的目光也在变,我们可以理解,毕竟那曾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严酷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