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才感人
(2008-10-16 21:02:15)分类: 读书随感 |
因为真实才感人
---读我市著名作家刘涛的新作《凄苦营救》有感
《北京文学》2008年第十期上,刊登了我市著名作家刘涛的新作《凄苦营救》,有幸在第一时间收到了作家转赠来的这本杂志。
在这之前,我已经与作家在一些场合里相聚的时候,多多少少地听到过他对这部作品的简单介绍,没想到的是这部作品能够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内容征服了“大牌”编辑,足以印证出作者日渐深邃的功力。
故事的核心内容非常简单,讲述了发生在今年五月份的那场四川汶川大地震,青岛消防官兵到映秀湾发电总厂办公楼救灾的一个情节,战士陈晨分配的任务是像埋在废墟里的一位中年妇女虞锦华喊话,陪着她“聊天”,以减轻她的精神压力,争取尽快将营救通道的打通,得到施救。
在消防队开始营救的三天里,作者写了战士陈晨耐心细致的与埋在废墟中的大姐,耐心细致的交谈和“陪护”,同时也写了被掩埋在废墟中的虞锦华的心理变化状况,一个是尽“天职”完成任务的战士,一个是亟待解救的伤员,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看似不同,实际上是相同的。
可以想象到一个人在废墟里被掩埋三天他的精神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作者一上来就对伤员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描述,伤员已经产生了幻觉,自己认为已经被解救出来,躺在医院的床上,而实际上依然被掩埋在废墟中。人产生了幻觉,意味着她的精神状况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焦急万分的陈晨知道只有不停地呼唤伤员,让她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赢得救助的时间。
作者没有截取大量的谈话内容,所有的对话内容都是我们平时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里短。让读者看到这些对话就如同我们亲身感受一样,向来以嘴笨的陈晨在这次的任务中,表现的是异常的“突出”,原与他的坦诚和大实话,让埋在废墟中的大姐感到亲切。
我认为这篇作品最闪光的地方在它的结尾处,即将施救的虞锦华由于被预制板压在膝盖上,无法搬动,唯一的办法就是需要截肢,当陈晨接受任务,像大姐讲明情况,争得大姐的同意以后,采取截肢的办法进行营救。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大姐”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喊了一声。
怎么啦,兄弟?
大姐,兄弟有话要对你说。
说吧。
大姐,地震那天是12号下午,今天是17号半夜了,你被埋了五天多了对不对?
是的。
大姐,刚才我们挖通道就你时,还挖出两个人的尸体,都烂了啊!他们肯定是你的同事。
唉!是的。
大姐,你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啊!
是的,哎,兄弟,你想说什么?是不是说不出口呀?
大姐,我……
兄弟,我知道了,我的两条腿保不住了,是吧?
……
保不住也没办法啊,那女人哭了。说:割断吧,我斗44岁了,也算活了半辈子了,只要保住命,也够本了。兄弟,叫人来吧,割断割断!
他终于忍不住,抽泣起来。
大姐终于被救出了废墟,当她被抬上担架时,她第一个问的就是陈晨在那里,陈晨过去握住虞锦华的手,大姐对他说:陈晨好兄弟,好兵娃,大姐要认你做亲弟弟。大姐只有妹妹,没有弟弟,你今后就是大姐的亲弟弟!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说真的内心中涌动着一份感动,这是人的一种真情的流露,闪动着的是人性善良绚丽光芒。当然作者在这篇作品里还写到了另一些场景,所有的场景都是为了烘托救灾场景的需要。
这个小说的人物和题材都来自于真实发生的故事,作者在采访完成任务胜利返回的这些战士的时候,作者在大量的素材里面,用他特有的审视目光,截取了其中的一些场景着笔,使这个故事的变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虽然有人说这篇作品是迎合某种体制的需要,也有人对此篇作品不屑一顾,在我看来这都源于没有细致地去看作品的原因,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妄加评论的结果。我个人认为,作者没有迎合“主流媒体”的需要,而是把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进行了筛选,截取了令人感动的场景,弘扬了人道主义,写出了人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态度。我想这个事件无论在哪一个国度,同样都会发生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假如一些人非要说迎合,在我看也是时间上的迎合,作者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最佳的时间段,用文学的这种形式,一气呵成,成为了记述这段历史事件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