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大师之作之六

(2008-10-20 02:04:42)
分类: 读书随感

看大师之作
--读高尔泰作品有感之六

  这是本部书摘选高尔泰作品的最后一篇,写的一样精彩,自己觉得在短时间里看完了这最后的作品,怕感觉不过瘾,所以一直拖着时间,不想一下子把“好东西”一口气吃完了,害怕再想吃没有了,所以自己有意识干了点别的事情。
  其实干的这件事情,也是与自己对这位作家有关,到书店里去找有关他的书籍,自己知道很难找到这样的书籍,毕竟他是上个世纪末最敏感时期到国外去的作家之一,到现在仍然滞留在那里,虽然他的作品现在已经解禁了一些,但是执政者依然用不同的目光看待他们,这与学问无关,这是一个政治见地的问题。
  自己的幻想最终让残酷的现实给击破,没有任何可以找到高尔泰的作品,回到家中晚饭以后继续打开这部选集,找到自己希望看得那个章节,细细地读了起来,本章节的故事题目为《荒山夕照》,写了他们七个人到荒山里去开垦,这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在为数不长时间里度过的日子。
  这个开垦队的七个人,作者是这样描绘的:“七个人中,有一个不识字、没心眼的园林工,叫吴性善。解放前是千佛洞的道士,自然算牛鬼蛇神。还有一个炊事员周德雄,不识字,精明能干,厨艺一级棒。因为从前开过饭店,和‘资’字沾了边,另五个都是研究部的业务人员。霍熙亮先生专门研究石窟寺考古,是考古组组长。史苇湘先生只关注地方史,也经通西域文化,是这方面的权威。他书法也好,有魏晋风。段文杰先生是我顶头上司,揪出来以前是研究部副主任,美术组组长。揪出来以后是‘揪斗人员’组长。‘文革’以后,取代常书鸿当了研究所所长。他们三个打解放前跟随常书鸿来到敦煌,就一直不曾离开,在敦煌学方面的知识,都够得上做我的老师。李贞伯先生原是中央美院教师,到这里也有十多年了。那年我三十一岁,六二年才来,是这一群中年龄最小、资格最浅的。”就是这样一支“不同凡响”的队伍,知识分子占据多数,这样的队伍也成为对那个时期扭曲观念的讽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往荒野深处进发。
  其实故事本身作者并非是写劳动改造的景象,而是在写不同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命运,在特定的场景中他们的表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委婉动听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去感悟着什么,那段历史和那些曾经经历那段历史的人。
  在本篇作品的最精彩之处,并不是他们受到的不同的苦难,而是他们在脱离了大部队以后,他们相互间又形成了一种相对正常的人际关系,他们严守的心理防线在那个特定时候,得到了片刻的打开,那种久违的讲述和交谈回到了他们中间。特别是当他们学会了抓捕黄羊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似乎得到了彻底的改善,那短暂的两个月里他们似乎回到了改造之前,找到了最初的感觉。
  作者在描述他们第一次套猎黄羊时的情景,既生动又血腥,写出了人本性凶残的一部分,而食猎黄羊的过程中,在作家的感觉中并不是这样,他写道:“从此我们常去捉羊。都是我和吴性善去。我的狩猎经验愈来愈丰富,心也逐渐地变冷变硬,成了事实上的食肉野兽。然而生活却好起来了。变成了野兽以后,生活就好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恶意也减少了,相处也容易多了。……兽性的东西居然生产出人性的东西……。”
  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里,为了生存的需要,变成野兽不足为奇,但是这种高级动物在他们“心满意足”以后却没变小兽性的那种残忍,却带来了相对平和的时期,作者认为在此时展现给大家的人性,共同的需要达到共同的满足,可能这最接近人性中最容易满足的那一个要求。我想这里面带着作者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然而大家知道又要回到那个大集体中去的时候,他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阶段,他们相互间猜疑着,相互间提防着,通过作者他老辣的笔触把他们的心情写的是那样的透彻。作者写道:“同来的时候一样,踩着灰黄色的碎石,沿着灰黄色的山沟,我们默默地走着。碎石在脚下悉索作响,车轱辘发出有节奏的、尖细悠长的声音,好像是说:‘哪里去呀?……哪里去呀?……”。这是他们改造期间的一个插曲,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本性的一种复苏,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泯灭人性的年代里,顽强不屈的人性在片刻缓解的当口,便会结出绚丽的生命之花,即便是大烟花又有何妨?在我写这篇读后感前,我想起了那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美丽人生》,那里的部分情节不是如出一辙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