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提问想到的之六

(2008-08-28 05:33:13)
分类: 杂谈闲侃

  夜莺妹妹在博上要求我回答友情提问,问题之六是:
  6. 你喜欢阅读吗?

  答:喜欢。“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就如同一个没有绿洲的沙漠一样,贫瘠的无法滋生,无法开花结果。”这是欧康诺在他的《书籍的价值》中的一段精辟论述,我就是这样回答的。
  我知道自己这样回答有点假,而后面引用那段哲人的话也与主题不太贴切,阅读和书籍不在一条平行线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自己没有认真的去思索就简单的回答,证明了自己的草率和轻浮。过了这些天回过头来才感觉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阅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阅读,完全是一种消遣性的阅读,比如报纸和杂志方面的阅读,目的就是看消息,这些消息对一个人的生活不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因读不到这样的消息而感到一种恐慌,同时也不愿意去分辨消息的真伪,完全是一种消磨时光的一种“儒雅”做法。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时光,更有甚者把这种喜好称之为读书,其实这不是读书,而是在看消息或者是看热闹一样。我在网上经常遇到这样的读书人,让他们谈一下对一本书的感觉,他立刻就会一改口吻,说现在主要是看一些杂志,感觉看杂志比较轻松,也很随意,不像看一本书那样的“严肃”。听到这里也只能一笑了之。
  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是与作者进行交流的一种学术态度,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在阅读中激起自己灵性火花的一种偶得,是心灵与心灵的一种融合的过程,在阅读中消炎败火,“通血化淤”,清肝明目,在阅读中得到升华。
  阅读也是有着不同的过程,由粗至细是阅读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起源很早,当你上托儿所或小学以后,对书籍和相关的资料开始接触,那时的自己对社会懵懂无知,所接触的东西都是在老师的教诲下,囫囵吞枣式地接受,这个过程自己感觉进入工作单位以后依然是这样,所有的阅读都是粗线条的,所谓的粗,就是不理解的接受,也并非自己内心真正的所爱,所以读过的东西不假思索全盘接受。就像是两个人在一起,最初的印象是简略和粗线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交往的增多,你对他的看法也逐渐地清晰起来,你会看到他不同性格的多面性,你对他的感觉也逐渐的成熟了起来,都说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能就是这样。
  由浅入深可能是阅读的第二个境界,当你随着你的经验的积累,你开始学了对一些事情的分析以后,你会感觉到我们原以为正确无比的东西,与我们在现实中感觉到的东西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我们百思不解,带着问题的阅读,就进入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阅读中你发现我们曾经认为不可逆的东西,不过是一种观点和看法,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得出来的结果竟然是大相径庭,但这的确是一个最真实的现实。当你真正理解“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句话的含义时,你便进入了这第二个境界中。阅读有点像看别人的演出,在作者精心编制的故事和情节中,它在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发表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是否与你相像,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文化功底厚实与否。
  由繁入简在我看来是阅读的第三个境界,最初的阅读完全是一种兴致所致,喜欢看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看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因为复杂的情节让你不得不像走迷宫一样的去找到出口,了解作者的真实用意,但是随着我们阅读的作品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如此的包装其实是一种浪费,作者真实的意图其实非常的简单,讲述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情节其实就是一种引申,就是要力图证明一个问题的实质。记得当初看马尔克斯的小说《一件事前张扬的杀人案》最初自己找了那么多情节去分析,写了那么多感受,到后来自己都笑了,那纯粹是在那里矫情,一句话就能把握这篇作品的主题:在劫难逃。
  写到这里想起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他总结出来的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其实在我看也是读书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骞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相比之下,其实我知道自己感觉的三个境界,完全可以不写,自己的感受非常肤浅,自己在这里的叙述纯属于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