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有感之四

(2008-09-17 05:05:11)
分类: 读书随感

  “经典作品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崇高纪录。它们是唯一语言性的、不朽的作品。”梭罗在他的《华尔腾》一书中写道的:
  “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就如同一个没有绿洲的沙漠一样,贫瘠的无法滋生,无法开花结果。”
这是欧康诺在他的《书籍的价值》中的一段精辟论述。
  为什么一上来要引用两位大家的论述,我想这就是我对大家书籍喜爱的原因,黑塞在我的心中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决非是因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照晕了我,而是他的作品征服了我,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去发现、去品味,去接受教育,得到启发。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看完第三遍以后,总感觉意犹未尽,虽然自己简述了看这本书的一点点感受,自己仍然觉得这种表述方法还是没有“切中要害”,还是不能准确表述作者的观念,这完全是自己的水平局限而致。
  当然黑塞的作品又何止这一部,他的代表作《玻璃珠游戏》还有他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诗歌集和散文随笔,都构成了作者文学特点的全部。自己知道要想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全部,就要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他的作品中去,认真地阅读,认真地思考,在学习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记得上个世纪末,自己草草地看了黑塞的代表作《玻璃珠游戏》但坦诚地说自己并没有读懂,没有像这部书那样的“好看”,因为自己的哲学底子太差,对作者运用的哲学观念不了解,所以作者用象征手法描写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自己真的是看的稀里糊涂,有些像是雾里看花的感觉。
  倒还好,他的最初的成名作《车轮下》自己倒是看得有滋有味,这部作品虽然译者把他解释为对教育制度的深恶痛觉的有感而发,但是我在其中还是读到了作者年轻时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一种鞭打,毕竟这是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将在神学院里的年轻人内心里的那种压制,那个社会里家长对孩子的那种极度虚荣的期望,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的天性,在社会价值取向与年轻人内心真实的渴望形成巨大的反差,悲剧的造成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预示了那种教育的失败。
  我们知道黑塞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他对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独有深刻地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和印度的哲学流派,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偏爱,在他的中后期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他受中国和印度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他的《卡门青特》、《论老子》中都能看到这些。就像有人描写黑塞的那样:“黑塞一生都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他一方面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自己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依旧故我。有人说,《玻璃珠游戏》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主义,而是致力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让两种古老伟大思想相互亲近相互中和,让中国和欧洲,阴和阳,思想和行动,进取和后退获得和谐协调”。
  也许自己对黑塞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我曾听过一些人对他的作品提出的不同的意见,他们感觉黑塞的作品新意不够,依然承传着西方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当今众多的表现手法相对比显得单一了一些。即使他们这样地评判黑塞,但我决不会这样地去看,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在一些人看来非常重要,但是我更多地是关注书中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黑塞做到了,无论是叙事,还是对人物的描写,在我看来已经做到了入木三分的感觉,我要像黑塞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只能是认真地看,认真的学,希望能给我更大的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