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当我手捧着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看到第二十章节时,歌尔德蒙带着伤痛再一次回到了修道院他自己的工作室,已经病入膏肓的歌尔德蒙,在他最亲密朋友纳尔齐斯(约翰大主教)面前,谈他一生中最后的感受时,自己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为他们友情而感动,我为他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宽容而感动,我为他们最终的理解而感动,为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即将的离开而感到悲伤。这是自己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第二次阅读这部作品时,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是我第三遍看这部作品,自己感觉这一遍才算是认真地看了,我深深地被作者精心编织的两个人物而感动,通过这两个个性格绝然不同的人物,我们了解了作者对精神探求的不同角度的深刻理解。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两次,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懵懂地感觉了点什么,但是自己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在这次阅读中自己了解了作者的用意。这是作者的一次哲学的思考,通过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是理性的宗教大师纳尔齐斯,另一个是放荡不拘的艺术大师歌尔德蒙,通过他们不同的生活道理来表现自己对精神探求的深刻理解。
我同意译者在前言中对本书的论述:“黑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融合为一体便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以致后来有些评论称这部小说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在人物塑造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有独特的成就。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人公,而是一对互相不可缺少的截然相反的人。这一双相互倾慕的朋友,大半辈子不得不各走各的路,直至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相互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歌尔德蒙使纳尔齐斯的心受到爱和美的滋润而不趋于干涸;纳尔齐斯则用神恩的启示让歌尔德蒙获得了精神力量。黑塞以两个主人公的生平实践,说明两种不同精神和生活只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人物,才能产生完美的永恒艺术。”
是的,我们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了解了人的不同需要的两个方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艺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缺了一点都是缺憾,而作者也正是在这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也许两个人物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切身体验,所以他对哲学和宗教的感觉远不同于对艺术与生活本身的感觉强烈。我们在黑塞的成长历程中了解到,他一度也是从宗教学校逃出来过,他无法满足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神学者的要求,在从宗教学校里逃出来以后,在社会上从事了若干个不同的工作经历,这也为他对哲学和艺术的顿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作者假借大主教纳尔齐斯的生活经历及他的口中,阐述了作者对宗教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精神生活,作者引用纳尔齐斯之口谈了他的观点:“在这座修道院中也像外面的世界一样并不完美,存在着罪恶。但是,我们却坚持不懈地在以正义的思想对抗原罪,竭力以它作为衡量我们不完满的人生的准绳,匡正罪恶,使我们的生活与上帝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而作者又通过了艺术家歌尔德蒙的流浪生活,探求了艺术的真谛,就像作者假借歌尔德蒙之口说出来的那样:“艺术是父性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结合体,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它可以从最感性的事物出发引向最抽象的玄里,也可以始于纯粹的思维世界,止于血肉之躯。”(见书中187页第二段)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两个绝然不同的角度,但作者却在他的最终上给予了通融性,作者用纳尔齐斯的话说道:“我早已明白。我们的思维是一种不断的抽象,不断地脱离感性,努力建立一个纯粹的世界。你呢,恰好是把最无常的、最易逝的事情铭刻在心上,恰好要在无偿中揭示出世界的意义来。你不是避而不看无常的事物,而是投身到它中间去;通过你的至诚,无常变成了可以与永恒相比拟的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思想家力图接近上帝,方法是使世界和他分离。你接近他的地方不同,你爱他创作的世界,并且对它进行再创造。两者都是人的事业,难臻十全十美,但相比之下,艺术更纯真。” (见书299页处)
本书的故事内容十分简单,歌尔德蒙被父亲送到神学院,希望他在这里成为一个神职人员,以此来为他的母亲赎罪。他的母亲曾因生活放荡不拘,后背叛家庭跑得无影无踪,给他那有地位的家庭带来了“奇耻大辱”,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宗教的熏陶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神学院里格尔德蒙结识了年轻的,已经成为神学老师的纳尔齐斯,歌尔德蒙欣赏这位年轻有为的老师,而纳尔齐斯则喜欢这样一位相貌英俊,富有才华的学生,他们非常谈得来,为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在纳尔齐斯看来,歌尔德蒙内心中的本质并不适合于在修道院里,他对歌尔德蒙明确地说过:“像你这一类的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家。”他已经嗅到了歌尔德蒙本性中固有的东西,一个向往生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正像纳尔齐斯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偶然的时候,他遇到了吉普赛女人莉赛,在吉普赛女人的挑逗下,他知道自己内心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向纳尔齐斯告辞,自己从修道院私自跑出,开始了他感悟生活的流浪生涯。
我已经说过,歌尔德蒙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就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感受一样,在十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他经历无数次的爱情,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历程,在他的内心深处铭刻了多少次难以忘怀。从戈尔德蒙身边走过的女人数十个,作者只重点描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吉普赛女人莉赛、骑士的两位千金小姐姐姐丽迪娅,妹妹尤丽娅的共同之爱、雕塑大师的女儿莉丝贝特、残疾女青年玛莉、总督的情妇阿格妮丝等等,与她们的相遇和相爱,都涵盖了爱的不同景象。莉赛的那种放荡不拘的挑逗,丽迪亚和尤丽娅的争风吃醋,丽丝贝特的那种清高和掩饰,残疾女青年玛莉的那种卑微和热心,以及阿格妮丝虚荣后面的饥渴,而且被歌尔德蒙深深爱恋的女青年莱娜,看着她患病死去的场景,都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爱在作者的笔下,写的是那样的纯净和神圣,即便她们其中的一些场景我们可以形容为苟且,但是,作者还是对爱情给予了神圣的欢愉。
故事的发展随着歌尔德蒙流浪生活而展开,又随着他流浪生活的最后终止而结束,作者没有把大量的笔墨留在已经成为神学者的纳尔齐斯身上,让更多的情节在戈尔德蒙这里得以体现,生活的绚丽多彩,作者对四季的精彩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在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为何后人把他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骑士”的含义。
成为艺术家的歌尔德蒙,以及成为神学家的纳尔齐斯,在一生中的最后阶段,再次相逢,虽然这次相逢有着喜剧性,但是我知道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即将被处以绞刑的歌尔德蒙在临行前的告诫中,发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朋友纳尔齐斯,这位已经成为大主教的朋友,在关键时候解救了这位放荡不拘的朋友,这也为他们在后面的对话留足了空间。
本书好就好在,在书的快结尾处,作者呈现给读者大段艺术家与哲学家的对白,实际上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来谈人生的真实意义,来谈艺术与宗教的相同与不同,就像作者写道的那样:“思想家力图通过逻辑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本质。他知道,我们的理智及其工具逻辑是一些不完善的手段──正如一位聪明的艺术家也清楚了解,他的画笔或雕刀是永远不能把天使或圣者的光辉本质完满地表现出来的。但尽管如此,思想家也好,艺术家也好,却仍以各自的方式在努力着。因为他们不能不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因为一个人只有尽其天赋之所能去努力实现自己,才能做他可以做的最崇高和唯一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最心爱的一部著作,更是我最喜欢读的作品之一,虽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部著作的出版已经与现代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有一点“落伍”,但我不这样去看,有真知灼见的作品,从来没有过时的时候,我想有时间还会读第四遍。
这是我第三遍看这部作品,自己感觉这一遍才算是认真地看了,我深深地被作者精心编织的两个人物而感动,通过这两个个性格绝然不同的人物,我们了解了作者对精神探求的不同角度的深刻理解。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两次,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懵懂地感觉了点什么,但是自己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在这次阅读中自己了解了作者的用意。这是作者的一次哲学的思考,通过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是理性的宗教大师纳尔齐斯,另一个是放荡不拘的艺术大师歌尔德蒙,通过他们不同的生活道理来表现自己对精神探求的深刻理解。
我同意译者在前言中对本书的论述:“黑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融合为一体便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以致后来有些评论称这部小说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在人物塑造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有独特的成就。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人公,而是一对互相不可缺少的截然相反的人。这一双相互倾慕的朋友,大半辈子不得不各走各的路,直至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相互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歌尔德蒙使纳尔齐斯的心受到爱和美的滋润而不趋于干涸;纳尔齐斯则用神恩的启示让歌尔德蒙获得了精神力量。黑塞以两个主人公的生平实践,说明两种不同精神和生活只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人物,才能产生完美的永恒艺术。”
是的,我们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了解了人的不同需要的两个方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艺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缺了一点都是缺憾,而作者也正是在这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也许两个人物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切身体验,所以他对哲学和宗教的感觉远不同于对艺术与生活本身的感觉强烈。我们在黑塞的成长历程中了解到,他一度也是从宗教学校逃出来过,他无法满足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神学者的要求,在从宗教学校里逃出来以后,在社会上从事了若干个不同的工作经历,这也为他对哲学和艺术的顿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作者假借大主教纳尔齐斯的生活经历及他的口中,阐述了作者对宗教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精神生活,作者引用纳尔齐斯之口谈了他的观点:“在这座修道院中也像外面的世界一样并不完美,存在着罪恶。但是,我们却坚持不懈地在以正义的思想对抗原罪,竭力以它作为衡量我们不完满的人生的准绳,匡正罪恶,使我们的生活与上帝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而作者又通过了艺术家歌尔德蒙的流浪生活,探求了艺术的真谛,就像作者假借歌尔德蒙之口说出来的那样:“艺术是父性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结合体,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它可以从最感性的事物出发引向最抽象的玄里,也可以始于纯粹的思维世界,止于血肉之躯。”(见书中187页第二段)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两个绝然不同的角度,但作者却在他的最终上给予了通融性,作者用纳尔齐斯的话说道:“我早已明白。我们的思维是一种不断的抽象,不断地脱离感性,努力建立一个纯粹的世界。你呢,恰好是把最无常的、最易逝的事情铭刻在心上,恰好要在无偿中揭示出世界的意义来。你不是避而不看无常的事物,而是投身到它中间去;通过你的至诚,无常变成了可以与永恒相比拟的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思想家力图接近上帝,方法是使世界和他分离。你接近他的地方不同,你爱他创作的世界,并且对它进行再创造。两者都是人的事业,难臻十全十美,但相比之下,艺术更纯真。” (见书299页处)
本书的故事内容十分简单,歌尔德蒙被父亲送到神学院,希望他在这里成为一个神职人员,以此来为他的母亲赎罪。他的母亲曾因生活放荡不拘,后背叛家庭跑得无影无踪,给他那有地位的家庭带来了“奇耻大辱”,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宗教的熏陶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神学院里格尔德蒙结识了年轻的,已经成为神学老师的纳尔齐斯,歌尔德蒙欣赏这位年轻有为的老师,而纳尔齐斯则喜欢这样一位相貌英俊,富有才华的学生,他们非常谈得来,为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在纳尔齐斯看来,歌尔德蒙内心中的本质并不适合于在修道院里,他对歌尔德蒙明确地说过:“像你这一类的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家。”他已经嗅到了歌尔德蒙本性中固有的东西,一个向往生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正像纳尔齐斯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偶然的时候,他遇到了吉普赛女人莉赛,在吉普赛女人的挑逗下,他知道自己内心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向纳尔齐斯告辞,自己从修道院私自跑出,开始了他感悟生活的流浪生涯。
我已经说过,歌尔德蒙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就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感受一样,在十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他经历无数次的爱情,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历程,在他的内心深处铭刻了多少次难以忘怀。从戈尔德蒙身边走过的女人数十个,作者只重点描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吉普赛女人莉赛、骑士的两位千金小姐姐姐丽迪娅,妹妹尤丽娅的共同之爱、雕塑大师的女儿莉丝贝特、残疾女青年玛莉、总督的情妇阿格妮丝等等,与她们的相遇和相爱,都涵盖了爱的不同景象。莉赛的那种放荡不拘的挑逗,丽迪亚和尤丽娅的争风吃醋,丽丝贝特的那种清高和掩饰,残疾女青年玛莉的那种卑微和热心,以及阿格妮丝虚荣后面的饥渴,而且被歌尔德蒙深深爱恋的女青年莱娜,看着她患病死去的场景,都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爱在作者的笔下,写的是那样的纯净和神圣,即便她们其中的一些场景我们可以形容为苟且,但是,作者还是对爱情给予了神圣的欢愉。
故事的发展随着歌尔德蒙流浪生活而展开,又随着他流浪生活的最后终止而结束,作者没有把大量的笔墨留在已经成为神学者的纳尔齐斯身上,让更多的情节在戈尔德蒙这里得以体现,生活的绚丽多彩,作者对四季的精彩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在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为何后人把他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骑士”的含义。
成为艺术家的歌尔德蒙,以及成为神学家的纳尔齐斯,在一生中的最后阶段,再次相逢,虽然这次相逢有着喜剧性,但是我知道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即将被处以绞刑的歌尔德蒙在临行前的告诫中,发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朋友纳尔齐斯,这位已经成为大主教的朋友,在关键时候解救了这位放荡不拘的朋友,这也为他们在后面的对话留足了空间。
本书好就好在,在书的快结尾处,作者呈现给读者大段艺术家与哲学家的对白,实际上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来谈人生的真实意义,来谈艺术与宗教的相同与不同,就像作者写道的那样:“思想家力图通过逻辑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本质。他知道,我们的理智及其工具逻辑是一些不完善的手段──正如一位聪明的艺术家也清楚了解,他的画笔或雕刀是永远不能把天使或圣者的光辉本质完满地表现出来的。但尽管如此,思想家也好,艺术家也好,却仍以各自的方式在努力着。因为他们不能不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因为一个人只有尽其天赋之所能去努力实现自己,才能做他可以做的最崇高和唯一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最心爱的一部著作,更是我最喜欢读的作品之一,虽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部著作的出版已经与现代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有一点“落伍”,但我不这样去看,有真知灼见的作品,从来没有过时的时候,我想有时间还会读第四遍。
前一篇:中秋遐想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