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真的是在十多年以前读过的黑塞作品,从那以后对这位作家的感觉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在那个精神食粮极度贫乏的时期,在自己的努力下竟然找到了他的另外一些作品,这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本台湾出版社印制的黑塞作品之代表作的《玻璃珠游戏》恐怕是小城里第一个拥有此书的读者。但是真正对黑塞有着深刻了解的还是漓江出版社的获诺贝尔文学作品系列,其中黑塞的那部作品集名为《荒原狼》其中选登了它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自己从心里折服黑塞的文字功力,更欣赏他的语言的优美,无愧于人们授予他“西方最后一个绅士的称号”。
其实爱一个人不需要有什么深刻的理由,他的一言一行或者某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你对这位作者喜欢他的理由,即使有的时候感觉这种喜爱有点不可思议,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就是一种不可思议,俗谚说:爱屋及乌,一点也不假,自从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以后,他的很多作品,包括他的诗集我都是那样认真地去看,其实有的作品没有其他作品那样优秀,但这不能减少我对作者的喜爱,以至于十几年以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再一次出版了黑塞的作品集,我毫不犹豫地又购买了一套,放在自己的书架上作为留存。
黑塞的部分作品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珠游戏》等等,都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明白了自己与大家们的差距,他们的博览群书,他们冷僻的独到见地,他们驾驭文字的游刃有余,都是我无法超越的既定现实,同样也是我终身向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从那时起,自己开始关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些大家们的作品。依稀还记得在我省校成立的一个简陋的宾馆里,自己手捧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集》(上下两册)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翻阅的情景,那些大家的影子,开始在自己空洞的脑海里留下了点点印象,让自己的视线从中国文学中穿过,看到了不同的文学作品。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始写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零年完稿。黑塞原来构思的题目是:《歌尔德蒙走向词目之路》,公开出版时才改成现名。这部作品是作者中、后期交替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艺术上兼有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特色,即:既有早期的抒情怀想的浪漫气息,寻求的孜孜不倦的奋斗意志,同时也兼有后期作品那种献身理想的虔诚精神,是黑塞小说中最能吸引人的作品之一。
虽然我对这部小说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当我再一次翻阅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感觉译者对黑塞关于这部作品的感觉是准确的,他对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到故事情节,都谈出了身为文学家和哲学家的黑塞所表述出来的东西,我暂且将译者谈的意见作为自己的首肯,也将译者的观点记录于此,让读者有一个更直观地了解,虽然不是自己的观点,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一定的道理,我将在以后的篇幅里谈论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绝不可能背离译者的这些观点太远,不过是感受的角度不一样,语言的用词不一样,但是对黑塞的敬仰和钦佩是一致的。
“小说的背景是十四世纪,却不是历史小说。同时,中世纪的修道院仅只是作者为表现自己构思的一个背景而已,实际上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二十世纪的精神景象。黑塞故意塑造了这个超越时间和现实的‘国度’,以便施展他与时空无关的象征手段。小说主人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修道士,纳尔齐斯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代表,崇尚理智,克制一切欲望,终身风险与宗教事业,是一个生活于知识中的人物;而歌尔德蒙继承了热情的母亲的血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由于爱欲的觉醒而走向广大世界,经历了半辈子浪荡生涯以后,最终回到修道院用自己的雕塑艺术为宗教作出了贡献,是终身奉献于美的艺术家。”
“黑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融合为一体便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以致后来有些评论称这部小说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在人物塑造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有独特的成就。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人公,而是一对互相不可缺少的截然相反的人。这一双相互倾慕的朋友,大半辈子不得不各走各的路,直至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相互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歌尔德蒙使纳尔齐斯的心受到爱和美的滋润而不趋于干涸;纳尔齐斯则用神恩的启示让歌尔德蒙获得了精神力量。黑塞以两个主人公的生平实践,说明两种不同精神和生活只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人物,才能产生完美的永恒艺术。”
其实爱一个人不需要有什么深刻的理由,他的一言一行或者某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你对这位作者喜欢他的理由,即使有的时候感觉这种喜爱有点不可思议,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就是一种不可思议,俗谚说:爱屋及乌,一点也不假,自从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以后,他的很多作品,包括他的诗集我都是那样认真地去看,其实有的作品没有其他作品那样优秀,但这不能减少我对作者的喜爱,以至于十几年以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再一次出版了黑塞的作品集,我毫不犹豫地又购买了一套,放在自己的书架上作为留存。
黑塞的部分作品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珠游戏》等等,都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明白了自己与大家们的差距,他们的博览群书,他们冷僻的独到见地,他们驾驭文字的游刃有余,都是我无法超越的既定现实,同样也是我终身向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从那时起,自己开始关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些大家们的作品。依稀还记得在我省校成立的一个简陋的宾馆里,自己手捧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集》(上下两册)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翻阅的情景,那些大家的影子,开始在自己空洞的脑海里留下了点点印象,让自己的视线从中国文学中穿过,看到了不同的文学作品。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始写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零年完稿。黑塞原来构思的题目是:《歌尔德蒙走向词目之路》,公开出版时才改成现名。这部作品是作者中、后期交替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艺术上兼有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特色,即:既有早期的抒情怀想的浪漫气息,寻求的孜孜不倦的奋斗意志,同时也兼有后期作品那种献身理想的虔诚精神,是黑塞小说中最能吸引人的作品之一。
虽然我对这部小说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当我再一次翻阅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感觉译者对黑塞关于这部作品的感觉是准确的,他对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到故事情节,都谈出了身为文学家和哲学家的黑塞所表述出来的东西,我暂且将译者谈的意见作为自己的首肯,也将译者的观点记录于此,让读者有一个更直观地了解,虽然不是自己的观点,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一定的道理,我将在以后的篇幅里谈论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绝不可能背离译者的这些观点太远,不过是感受的角度不一样,语言的用词不一样,但是对黑塞的敬仰和钦佩是一致的。
“小说的背景是十四世纪,却不是历史小说。同时,中世纪的修道院仅只是作者为表现自己构思的一个背景而已,实际上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二十世纪的精神景象。黑塞故意塑造了这个超越时间和现实的‘国度’,以便施展他与时空无关的象征手段。小说主人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修道士,纳尔齐斯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代表,崇尚理智,克制一切欲望,终身风险与宗教事业,是一个生活于知识中的人物;而歌尔德蒙继承了热情的母亲的血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由于爱欲的觉醒而走向广大世界,经历了半辈子浪荡生涯以后,最终回到修道院用自己的雕塑艺术为宗教作出了贡献,是终身奉献于美的艺术家。”
“黑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融合为一体便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以致后来有些评论称这部小说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在人物塑造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有独特的成就。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人公,而是一对互相不可缺少的截然相反的人。这一双相互倾慕的朋友,大半辈子不得不各走各的路,直至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相互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歌尔德蒙使纳尔齐斯的心受到爱和美的滋润而不趋于干涸;纳尔齐斯则用神恩的启示让歌尔德蒙获得了精神力量。黑塞以两个主人公的生平实践,说明两种不同精神和生活只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人物,才能产生完美的永恒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