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

(2008-01-10 05:08:30)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感悟生活

  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艺术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目的要把这内容表现出来?这里我们就想到了一种流行的见解,以为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来提供给我们的感觉、情感和灵魂。因此,艺术的目的就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他们再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的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凡是可以感动和激发人心的最深处无数潜力的东西,凡是心灵中可以满足情感和关照的那些重要的高尚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尊严、永恒和真实,那些高贵的品质;并且还要使不幸和灾难、邪恶和罪行成为可理解的;使人深刻地认识到邪恶、罪过以及快乐幸福的内在本质;最后还要使想象在制造影像的悠闲自得的游戏中来去自如,在赏心悦目的关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这段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讲到的话,记得我曾经引用过,但是在这次参加完了“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回来以后,写了我第一篇感受以后,在观看我拍摄的一部分画家的作画状态和他们的代表画作以后,感觉自己对他们的那种崇敬心情,没有得以充分的表达,只好在这里再说几句,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他们的绘画,以及利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我的一种震撼和启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去为这些艺术家们摇旗呐喊,显得自己有些自私。

  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虽然自己在很久以前,自己曾热衷过形式主义的做法,各种会议和庆典仪式,自己都曾经在领导的带领下,安步就班,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但是到了以后,逐渐知道这种形式主义是多么的可笑,从那时起自己逐渐地谈出了这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回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相对平稳的探索阶段,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充实,当然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在书山学海之中。但唯一遗憾的是自己从小没有绘画的基础,对绘画基本上是一个文盲,但不否认自己虽然不懂画,但对看画还有着一定的兴趣,内心里还有着一种说不清楚的渴望,也曾经求教过几位绘画老师,也曾翻阅过绘画的书籍,但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看懂过绘画,其实也不必要去看懂,每一幅画在你的心中产生的共鸣,或者你对他的情有独钟,已经达到了艺术家们的最终效果,它像一幅治疗内心焦渴的良药,你在她的面前找到了久已封冻的情感,仅这一点足以。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命运要去宣布这一真理:人类的幸福,必须由他们携起手来才能得到;艺术赋有这一使命:帮助人类在现存的暴力统治土壤上,建立上帝(他就是爱)的天国,这是我们公认的人类生活最高目标。”那是一种引导我们向善良进发的指示牌。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

  其实要想表述对这次公益活动的目的性,不需要我们去从自己的狭义观点中陈述,在我拿回来的宣传册子中,有小城著名的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张逸之先生撰写的画册前言中就有很好的概述,他开篇便直白的写道:“这注定是一个属于艺术的季节,并且,当代艺术开始倔强地生长。“艺术青岛奥帆映像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的启动,将从三个递进的层面上实现它所应有的意义:首先,这是青岛的艺术家已自发的姿态,通过艺术手段成功参与奥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运;其次,活动所具有的现场性、阶段性、观念性、当下性,具有了鲜明的当代行为艺术特征;最后,所有的参与者艺术家、肖像,深度契合了“全民参与”的奥运精神。”

  但是我还是更认同张逸之先生随后的看法,这种公益性的活动,在我看来不够是一个形式上的假借,是利用这样一个好的由头,来唤醒大众对艺术的关注,是艺术家们的一种“奉献”,是一个最恰当和贴切的“软广告”,借助媒体,借助地域文化的特点,做事半功倍的事情,一举两得,感觉不错。但是我还是隐隐感到了其中艺术家们的一种“百般无奈”,毕竟在他们中有一些人愿意在大众面前一展身手,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但有的艺术家则不情愿的在大庭广众下,强迫他们找到与大众相同的艺术灵感,这也是一件遭罪的事情,没办法这是一个协会的集体活动,个人还是需要有集体主义的观念,就像穿着的衣服,好不好看不是目的,为的是自己不被冻死和活灵活现。

  艺术家多半是钢筋铁骨,但也有不一样的,他们的性格无需我们走进,我们再回到张逸之先生的前言中就可以多少了解到这一点,我想这也算结束本篇的一个落脚点,但是我对画家们是敬畏的,在他们的绘画面前,你能感受到一种灵光,他传凑热闹──参加“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之二递着上苍赋予人类的美和神圣。张逸之写道:“在这期间,艺术家们收敛了许多个性,加强了换位思考、包容、沟通和反省的锤炼,加强了对社会力量的学习和联合,因为这是一个集体参与社会的活动,不同于纯个体的自由艺术创作,我相信这段经历会让艺术家们更加成熟。我们很难为这次活动贴上功利主义的标签,它更像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成就它的公益性所付出的代价,曾经让发起者们一度却步踌躇。我宁可从一个更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位活动发起的初衷: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岛的艺术,尽可能地实现艺术的社会效益。参与这次活动的主体是一批在青岛坚持进行当代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们,当代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体现,对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强烈关注是他们进行艺术思考和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