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打败了,即便我对宗教的概念再有自己的见地,实际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你自己想到的事情与现实社会真实的一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哪怕你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哪怕你对现实社会有多深的理解。在当今社会你所有的看法只是一个参照物,正确与否要等“社会评判标准”来鉴别。
我想把自己的信仰的观念与朋友交换看法,岂不知你的信仰非彼得信仰,而且对他的信仰价值观念也有着绝然不同的观念,信仰也不再是一个有形的追寻,而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追寻,主的意志在不懂宗教教义的基础上,凭借着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他们特有的内涵,宗教是心灵内省的一种情感的宣泄,绝非我们日常对宗教和信仰的一般理解。
在我写了那篇有关宗教问题的文章刊登以后,确实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轰动”,这篇文章未必一定意味着我有多高的见地,他们那种不负责任的讲话,是我们已经陷入困境的人的一种“百般磨难”,让我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感觉是一吐为快。当然我知道他的下场是什么,在网络版上看到,对一个小的城镇领导者的不满,都会引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反响”,中央近来的一些举措,就在掩饰着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状态”。
记得吉本先生曾说过:“每一种宗教都对人类思想打下深刻而又持久的烙印,它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信仰仪式,以表现对它的顺从;它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类似于我们自己内心命令那样的道德责任,以表现对它的敬重。”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似乎感觉我们对宗教的信仰是一种被动,是一种从不情愿往情愿上过渡的过程,其实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绝对。
在一个宗教国家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在他的生长过程中,宗教的理念已经渗入其中,他在那个氛围渲染着,自己自然不自然的已经被“驯化”,乃至在他长大成人的全部过程中,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遵从所信仰的教义和教规,让他心悦诚服。
其实我不应该谈论这些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但是对于生活在一个多信仰的国度里,很多事情自然不自然的就摆在你的面前,自己已经把信仰寄托给了属于自己的组织,我也知道所有的信仰最终的目的是殊途同归,为了人类的至善至美。同时自己对其他的教义不了解,自然也没有发言权。但是生活中很多事情让你不得不阐明自己的观点,并非是为了摆脱干系,而是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其他的人知道,在信仰的问题上,我们各有各的不同,在信仰的问题上没有主流,只有自己对你所信仰的感觉和“忠诚”程度,既然最终目的是殊途同归,现在的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议就显得毫无意义。
知道人不能没有信仰,也知道很多时间自己会忘掉自己的信仰,信仰是一种规范,是一种自我的约束,也可以说是戒律,但在利益面前,这些规范、约束和戒律显得很无力,私欲的力量在很多的时候感觉大于道德规范,这可能也是我们追寻信仰的一个必然,私欲得不到遏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大家会很清楚。我想起了孔子的那句“克己复礼”的名言,克己不就是克制自己私欲吗,复礼,就是服从于道理和礼道。
我非常认同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观点,在他所撰写的《思想录》中有大量对宗教的感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这里我摘抄两段,与大家共同分享。
“上帝的行动是以慈祥在处置一切事物的,它以立志把宗教至于精神之中,又以神恩把宗教置于内心之中。然而,想要以强力和威胁来把它置于精神和内心之中,那就不是把宗教而是把恐怖置于其中了。”
“人们鄙视宗教;他们仇恨宗教,他们畏惧宗教是真的。要纠正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指明宗教不违反理智;指明它是可敬的,使人加以尊敬;然后使之可爱,使好人愿望它能是真的;最后则指明它的确是真的。”
可敬,是因为它充分了解人类;可爱,是因为它允诺了真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