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读书随感 |
本雅明所著的《单行道》一书中,在书中的第十三章节中,本雅明把书籍与妓女作了很有意思的对比,恐怕这也是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先来看看这位哲学家的描述:
1、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
2、书籍和妓女使时间交叠在一起。她(它)们将夜晚当作白天,将白天当作夜晚。
3、没有人会看到时间的分分秒秒对书籍和妓女来说都极为宝贵。但与她(它)们的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她(它)们是多么怜惜时间地对待我们的。在我们深入到她(它)们体内去时,她(它)们却在暗自数点着分分秒秒流过的时间。
4、书籍和妓女之间总具有着一种对对方的不幸爱怜。
5、书籍和妓女都有各自的男人,这些男人以她们为生,同时也骚扰她们。就书籍而言,这样的男人是批评家。
6、书籍和妓女都对公众开放,都由学生去研读。
7、书籍和妓女:占有过她(它)们的人很少目睹过她(它)们的结局。她(它)们往往努力在凋零之前自行消失。
8、书籍和妓女都如此喜欢编造性地讲述她(它)们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对此,她(它)们自己实际上往往并没有什么察觉。“出于爱”人们会数年之久地到处追随她们,有朝一日,她们那肥胖的身体会站在马路上兜客,而人们只为“研究生命”才在她们那里逗留。
9、书籍和妓女都喜欢在展示的时候转过身去。
10、书籍和妓女都有无数后代。
11、书籍和妓女──“老伪君子和年轻娼妇”。多少以前曾经是声名狼藉的书籍如今却让年轻人去学习。
12、书籍和妓女都当众争吵。
13、书籍和妓女──书籍中的脚注在妓女那里便是袜子中的钞票。
哈哈,是不是感觉这种比喻很有意思,不要以为这是作者的调侃,这是他对书籍的一种反思,而与书籍的对应物──妓女,在作者的感觉中有着如此多的相像地方,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两个不同的事物,却在他的本质中有如此多的相像,我认为这是作者对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书籍则是文化的一种象征。而作者对充斥在社会上的那些低俗的文化的感觉就如同妓女一般,他看到了文化的虚伪性。
本书的翻译对这个章节也作了自己的注释,他写道:“书籍和妓女貌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东西,但在特定的界面却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谁都会羡慕对方,但是两者并不会走到一起。特定层面的相似倒不失为难得的开启新视界的互喻之维。”他没有讲明本雅明真实的意图,小心翼翼的谈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最后那句话:“特定层面的相似倒不失为难得的开启新视界的互喻之维。”
我觉得本雅明受叔本华的影响很大,在他们的一些观点上感觉很相近,叔本华在他的撰写的《书籍与阅读》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就像学生习字时,用钢笔依照老师用铅笔所写的笔划而照样书写一样。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当我们暂时不自行思想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了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以籍以修养精神,而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读书,这种办法比常坐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果长久受到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这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读书越多,则读过的东西留存在精神中的越少,精神成为有许多东西重重叠叠地写在上面的一块黑板似的东西。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不生根,不久就又丧失。……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上行走着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要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我还是坚信我的那个观点,书读到好处,心里有数,读不到好处,满盘皆输。也印证了书字的谐音具有的两重性,“书”与“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