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感悟生活 |
回到工作岗位上有若干天了,感觉始终找不到感觉,前天另一位同事休假回来,我问了她的感想,她说:“在家里一点意思没有,真盼着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们在一起多开心。”真的有点为她的那种感觉而高兴,这是一个敬业的人,很像自己若干年前的感觉一样。
而现在的我放完假以后,却不知所措了,感到很迷茫,很惶惑,自己在家里的那种“无忧无虑”,心情爽快也荡然无存了,特别是听工友们讲述自己不在期间,单位里发生的那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听了以后脑子开始发胀,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亲自管理下的部队,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我在想我自己这个人,性格中就不能去尝试其他的事情,一根筋干到底没对比,自然也就没苦恼,对什么事情感觉还挺幸福,一旦有了不同的感觉,麻烦了,对曾有的幸福不再满足了,希望得到新的满足,得寸进尺了。原本没有假期,每天在单位按程序照章办事,也没觉出多无聊和茫然。这回家轻松了半个月,又找到了“自由人”的感觉,心情也处在超常的轻松状态,感觉是美极了,把自己的情绪完全调动到曾有过的那种状态。假期总是有限的,时间又觉得过得超常的快,面临的最终目标就是回到工作岗位,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了自己的不适应。
假期里看了不少纯文学类的东西,写了不少自己对文学的一些思考,文章的形式也一改公文式的写法,随心所欲的去写,海阔天空无处不谈,随意得很,感觉也逐渐地适应了这种文学表述方法,其实自己知道,这种表现方式它来自内心的真实,所以从感情上它与人贴得很近,写起来也很轻松。不像公式文章那样的讲政治,讲格式,讲逻辑性。
这次回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写各种汇报材料,自己发现自己的大脑对这些东西不发信号,竟然面对这些材料不知如何下手,大脑一片苍白,基本上感觉是丧失了公文写作能力。以前感觉写得得心应手的东西,再打开看看,不敢相信这是出于自己的手,并不是以为写得好,而是感觉写的又臭又长,废话连篇,全都是套公式。更可怕的是看不进去,感觉特别的乏味。
我记不住去年休假以后自己的感觉,今天的感觉就是若有所失,朋友让我帮助看稿子,自己竟然看了几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从心里更愿意随手拿一本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来看,觉得聆听大家的教诲是那样的惬意和陶醉。可是自己知道这种状态是决计不行的,按照上级要求每年的程式化要求必须不走样的完成,这不是你自己的事情,是关一个单位的事情,躲不掉,就在你手中,在你的工作案台前。
这倒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到上高中,一直以来真是对学校有特殊的感情,真的不愿意回家,虽然每年的两个假期,自己也在它的到来之前兴奋和高兴,但真地进入了假期,还真的希望尽快地过去,这样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尽情玩耍了。以致后来到了工作单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感觉假期有多好,干劲十足,憋足了劲,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在这之前也没有这种一片空白的感觉,没有这种不适应,现在的这种感觉来自哪里不得而知。也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退步吧。
前两天自己刚刚过了工作三十一年的纪念日,本想写点什么,但是由于这种空空荡荡的感觉,什么也没有写,倒是看了一些闲书,也算是用这种方式庆祝了一下,那天晚上在床上和掌柜的谈起了这事情,她倒是比我兴奋,一起回忆了刚刚到单位的情况,讲了自己干的傻事,回忆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中老年的行列。
躺在床上想起了掌柜的,她才是一个幸福的人,工作三十年多一点,年龄到了退休的时间,现在可以自己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我还需要继续拼命干将近十年,才能完成工作的历史使命。到那时的我变成了什么样还不知道哪,或许等不到那一天。相比之下,自己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有福之人,像掌柜的这样就是幸福的人,躺在家里挣得比我还多,自己现在每天要和自己相互矛盾的内心,做着“激烈”斗争,时而成为了一个“文学爱好者”,时而成为了一个一小单位的领导,时而又成为了一个家庭中的“栋梁”,在这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说着不同的话,做着不同的表情,演着不同的角色,最可怕的是,自己时而还会感觉到茫然一片空白,让自己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在浑浑噩噩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