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展系列之四:在李善君展版前落泪

(2007-11-19 04:09:42)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游山玩水

  在展览大厅的展室里,分别介绍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市青年艺术家们当中的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其中有两位青年艺术家的展版,格外地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他们是在上个世纪,因种种原因永远离开我们的两位青年艺术家,他们分别是李善君和范华,每当走到他们的展版前,看到介绍他们的资料,你的内心中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你也会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惋惜,他们就是在那个年代在追求现代艺术中,在拮据生活的重压下,匆匆离开人间的两位青年艺术家,他们的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当然也是那个社会背景的必然,也许他们坚持到今天,所有的那些都会改变,遗憾的是这已经是过去。

  在李善君先生的展版边上的墙上用碳素笔写着:“李善君是参展艺术家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为人善良、内向。1979年因贫困交加自杀。”参展系列之四:在李善君展版前落泪

  在李善君先生的展版前,我看到了他的简历:
  “李善君1965年12月24日出生,自幼酷爱美术,艺名‘狂鹜李豪’,性格内向,善良真诚,曾是‘露天画展’核心成员。‘露天画展’结束以后,生活窘迫,疾病缠身,于1997年2月19日自杀。”

  展版上有李善君的一幅素描画,这也是目前唯一能找到他的作品,这是他在1989年为诗人是石(原名:郑过清)画的一幅素描,并在上面有一段李善君的文字,他写道:“是石,原名郑过清(69年出生),高大的中国人民。87年就业于某橡胶厂,感慨颇多,为韬粮谋,亦不敢乘鹤飞去,苟且度日,难得糊涂。”

  在李善君展版的一侧,印着露天画展全体同仁在2004年正月,在为李善君先生举办的追思会上的文章,通篇看下来感人至深,追思词是这样写的:

  善君:虽然您的逝去已经五年,虽然五年来人们的生活已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化,我们的人生之路也走了各自不同的颜色,但每当我们回想起露天画展那风雨岁月,就会回想起与您相处的时日……那些为艺术的风雨兼程,其共同奋斗的岁月。

  在此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您憨厚善良的微笑,看到了您对待艺术时认真的神情,以及您那在饱受生活磨难中创作作品,都在我们眼前历历再现。虽然生活的变化,命运的无情,都在磨砺和改变着我们活着的人,使我们对过去,使我们对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情已经忘却,但您的笑容,可掬的面容却常常浮现于我们眼前。

  您的一生是真诚善良的一生,是热爱艺术的一生,是饱受生活磨难和生命不幸的一生。我们在感叹命运待您之不公的同时,也感受到您与命运拼搏之顽强,您的一生是令我们活着的人对生命认真思考的一生,您的一生也是善待朋友的一生。无论在那短暂的生命中充满了多少传奇色彩,但您生命中最闪亮的部分,即对艺术,对朋友的真情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聚在您的遗像前,就是为了缅怀与您的短暂相处的时光,就是为了告诉您:善君,我们并没有忘记您,无论岁月还将怎样无情地磨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无论我们的生命中还经历怎样的光辉或暗淡,我们都不会忘记您。

  安息吧!我们善良、可敬的朋友。

                     露天画展全体同仁

                     2004年正月

  一个刚刚三十岁的艺术家,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的一生,为失去这样一个为人善良,对艺术忠贞不渝的青年艺术家和所有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同仁及有识之士来说都怀有一种深刻的悲痛。

  在展版的一侧,是李善君的朋友提供的一张与李善君的合影照片,在照片的一侧,有一段话看完了以后,自己的泪水就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是一种悲凉的感觉,图片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这个画友活活的穷死了。在我心里他比凡·高伟大的多,可惜他死后作品都被付之一炬,一个脆弱的生命无法完成100年人生戏剧,30岁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几天,我请他喝了一顿羊肉汤,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太久,临死前对我说:“等我死了以后变成一棵树,当你看到那棵树在摇的时候,你就会发财,再也不会这么穷了。”参展系列之四:在李善君展版前落泪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期盼,这是一个怀着最闪亮的内心的艺术家,对同仁的最美好的期冀,然而这一切对于他却是那样的残酷,他的才华被贫瘠的现实所淹没,他在那个不被世俗观念认可的创业路上迷失了,他留存给我们的东西只有这一幅素描,但是与他接触过的所有同仁,都会为失去这样的才子而捶胸顿足。

  我知道对于这样的一个对艺术痴迷的人,也未必在当今社会赢得如鱼得水的机遇,但是他对艺术的那份执著,以及面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所发出的那份无奈的感言,这是这个社会对才子的一种蔑视。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用世俗的伦理标准对纯艺术观念的诋毁,“非主流艺术”的真知灼见,视为旁门左道,被一些人拒之门外。这也是造就了那些孜孜追求的艺术家们的最悲惨的结局。

  当一个社会无法给养一个为艺术奉献毕生精力人的时候,这个社会肯定会有一种超乎我们价值判断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扼杀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但他们从自身的内部有一种本能的反叛,这也造就了尚未过渡的现状,无法正常的雅兴。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交错纵横的年代,所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看似是如此的明了,这已经只是我们知道的凤毛麟角。我们只能反思曾经走过的那个时代,但我们不能因为在那个时代的功过是非,来评判事业的功过是非。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会发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最低的标准之下,容留一个为艺术追求奉献自己一切的艺术家,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