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游山玩水 |
宋庄一号,去年我来过一次,但这次去已经有了变化,第一名字有了变化,现在称为:北京宋庄一号当代艺术公社和“壹美术馆”,这说明是注册登记了。另外,看到宋庄一号的院子里开始“大兴土木”,据说是在给画家盖工作室,形成绘画创作和展览一条龙的格局。
参展的宣传广告画就竖在一进宋庄一号的大门边上,宣传画的大题目写着“当代艺术青岛梦”,在它底下是八十年代青岛“非主流艺术家们”的珍贵历史图片资料,很醒目,也很有感染力,很容易把人们带到上世纪的那个年代,图片上的一些人物与现在来比较,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站在那里细细的去观望,你会发现曾经的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那些人还在始终的追求者,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的执著和勤奋,他们的一路走来,也是对小城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站在这里,你会从内心中对这些艺术家产生一种敬佩的感觉,他们是探索现代艺术的先行者。我可能没有权力来评判这些艺术家,因为艺术对于我几乎是一点也不懂,但是同样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自己,也算是见证了那个时期的思想艺术发展的过程,即便自己没有在绘画上发展,但是在那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时期,在小城的不同的“艺术圈子”里,汲取了许许多多的“精神养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今天回过头来品味,曾经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感慨万千。就像梁宪庭老先生说得那样:“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激烈变动的时期,我在乎社会对艺术的影响,不是强调艺术对社会现象的表现,而是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生命张力。从来没有抽象和纯粹的韧性,人只有在具体的生存环境中,个人的感觉由于它的针对性和冲突性,才显示出真挚、激情以及不畏艰难的人格力量。”
在那些艺术家的名单里有很多我不认识的,也有一些至今还有着“深刻的印象”,赵德伟记得是在谢颐城老师家里面认识的,这句话少说也有快三十年了,这次见面觉得他没有大的变化,但是,他已成为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领军人物”。
对梁克刚的了解不敢说知根知底,但是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来往,他的发展之路和追求艺术之路,感觉是历历在目,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常人难以置信的心血。这次活动的题目,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圆了自己“艺术之梦”的现实。
邢维东的绘画,自己最早在他位于四方的“仓库”里看到的,包括他们设计的电脑桌,到现在家中还保留着。
万里雅的作品是在北京看到的,那时梁克刚仁兄已经到北京发展,在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上,万里雅的作品有着不错的“业绩”,那时的艺术家们面临最残酷的现实就是生存,我看到了他们艰辛的历程。
李明老师可能是在这些艺术家中,最熟悉和接触最多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了一两年,但是到现在我始终把他当成我的老师,俗谚说得好:“有智不在年长年少”,他对小城历史的独到见解和严谨态度就值得我终生学习,而且我也特别喜欢他文字的表述方式,严谨、大气、流畅。
认识刘辉明先生,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是在他开办的那个很有特色的酒吧里,感觉他做事低调,不张扬,但是在朋友的圈子中有着极高的评价,这次艺术展才对他投身艺术的“身世”才有了更多地了解,为此也对他多了几分敬意。
刘鸿雁是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介绍给我的,在我的书架里还摆放着他赠送的书籍,在岛城的艺术圈子里这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但和他近距离的交往却不多,几次的聚会都在酒桌上,只是听他的侃侃而谈,天南海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的那位朋友,也坐在那里专注的听着。
站在宣传广告画前,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有一种敬佩,有一种自豪,也有一点遗憾,本应是小城的艺术家,本应是小城的骄傲,却在这离小城数百公里的城市,在这个漂泊和借住的地方,搞这样一个纪念活动,有一种遥远的感觉,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无奈。即使在这里是艺术家的“天堂”,即便在他的周围有若干艺术家的区域,但它不属于小城,虽然艺术是相同的,但故乡之情永远不会抹去,就像标题所写得那样“当代艺术青岛梦”,它最终是我们小城艺术家的梦,也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无论是在哪里,它是我们无法忘却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