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质与性格

(2007-10-14 07:10:35)
分类: 人物素描

  我认识一个人,她是我的老同学,向来循规蹈矩的她,从认识她的那天起,就感觉她是一个令老师放心,令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班干部也非她莫属,一起同窗共读的五年多时间里,她始终是我的领导,她那一丝不苟的严肃劲,让我这个顽皮的孩子,敬而远之。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们踏入社会以后,便失去了联系,一隔就整整二十年有余,若不是那个同学聚会,估计这辈子也就永远见不着了,俗语说得好:“三年不见,当亲不亲”,更何况二十余年的时间。

  再一次的见到她以后,在交谈中似乎感觉到,她依然是二十几年的她,在性格上和做事的方法上,仍然是有板有眼,循规蹈矩。大家见面也仍然习惯叫她班长,在她羞涩的笑容里,仍然可以看到她内心的喜悦,这是一段永远也无法忘怀的历史,这里续写了一段光荣,虽然在外人看来有些虚荣,但我始终抱着尊重历史信条,坚守着这一切。

  但是历史似乎经常和人开着玩笑,在我们看来循规蹈矩的人应该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可是在学校期间红极一时的人物,似乎到了社会上都沉入了社会的汪洋大海之中,从此默默无闻了。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喜欢在汪洋大海里劈波斩浪的人,对循规蹈矩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抵触。知道这些现象不是别人的错,而是社会太世故。

  我的这位同学在一家不太有名气的单位里默默的工作着,用她的勤奋和业务能力,用心的作着自己的工作,结婚嫁人,生儿育女,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再自然不过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人,也有着她自己的烦恼,由于性格决定的一切,使同事们乃至领导们,对她的那种执著颇有微词,我知道这不是她的错,这是这个激烈竞争社会所表现出了的一种妒贤嫉能的现象。本分有什么不好?不圆滑和世故有什么不好?而现实却与之相反,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在对于这样一个人的各项待遇上,本来应该评为高级职称,不知领导出于什么考虑,迟迟拖着不评,本来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却一拖再拖错过了任用的年龄。

  当然知道,未必有能力就得重用,中国就是不缺人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就是不缺人,各单位都是人满为患,特别是领导岗位,无论你是不是真的有才,永远是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在用人的问题上,从上到下都喜欢灵活的人,喜欢那些脚底下抹油,脖子上装轴承的人。前者用小城的俗语来形容就是会“掂显”,而后者这是见风使舵的“机灵鬼”。当然我的这位同学永远也不会这样,也理所当然地与“机遇”失之交臂。

  现在想一下,这是人的性格的悲剧吗?我不是这样的去看,我认为这是社会的一种倒退,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和埋没,是对一身正气的一种抵触,是功利主义和市侩作风的大行其道,决不是什么可称道的事情,虽然像我同学这样的人,感觉是有些古板,但是她内心的品质我感觉像是一块质地完好的“石料”,可以把它放到任何的地方,她会在任何的地方发光发热。

  绝不是我的偏爱所产生了上述的想法,也绝不是我喜欢古板的人,看一个人要分析的去看,用时髦的话说“用辩证的方法”来看,但是现在人都是这样的去说,真正在对人的评价是,更多的愿意用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源于自己内心中自己也不知道的那种狭义,自己的认识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内心自私的一面,做到客观公正,现在来看实属不易。

  通过这个人物来看我们的用人问题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回避和忽视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埋没了多少人才。在这里声明,并不是让她当官和重用就是不浪费人才,我说的是要做到物有所值,人有所用就可以。在我的眼中看到她的那种古板,却是敬业的一种表现,是从她骨子里表现出的一种敬业精神,在浮躁的社会里,排斥这样的人,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