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送审计的“官员”,我们一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位于我省西南部的这座县级城市,室外炙热的天气代表着他们欢迎我们到来的热情。由于我们原定的时间计划未能实现,所以只能听从当地接待方的安排,直接到饭桌上“说事”。
不要以为小城没有什么好的酒店,这个曾有过7400年历史记载的城市,又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影响的几位大家都出生于此,所以当地的官员在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时,引以自豪地向所有来宾逐一介绍,潜台词就是城市虽小,但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他的重要性来源于今天我们对历史文物和人物的不断发掘,使沉睡在地上或天上的名人,逐一的成为了鲜活的人物,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些几千年前叱咤风云的人物对当地是怎样看,单纯从现在当地人起谈论他们时的那种自豪感,感觉就是如今他们引以为豪的资本。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到过这座小城,也在朋友的陪同下观看了名人故居和享誉中外的拓片石展,但很快就把所看到的那些东西给忘掉了,为何这样?可能是历史的原因,现在人看过去的人觉得就是隔靴搔痒,在主观臆断的猜想,而所有的猜想都是对先人的不公。
这次由于肢体又不适,对所有的参观邀请都一口回绝了,躺在小城最好的宾馆里,享受空调带给自己的凉爽,盛夏的炙热被挡在了窗外,无情的推给了行走在大道上的行人,想到这些还真的感觉空调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产物,是方便自己,不管他人的产物。
躺在床上,打开电视机,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寻找着电视台,最后落在四川电视台上,正在播出一档人物采访专栏,被采访对象是一位优秀的转业军人,他自从专业的数十年来一直关心身处大凉山深处的孩子们,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无偿地为贫困山区的贫困儿童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大山里孩子们的质朴和他们贫困的现状,似乎是与我们这个基本实现小康的现代化社会相差太远,若不是当地的记者和大山里孩子的亲口叙述,你永远不会相信这群孩子是生活在今天这片土地上,他们村子里的大人、孩子,在2003年以前从来就没有见过国旗是什么样的,也只有那位好心的转业军人,捐款建了一座小学,把五星红旗带进了大山里,大山里的所有人才第一次知道五星红旗就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象征,而这些场景已经是在我们祖国成立五十多年后,可想而知他们在解放以后仍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记得前两年一位朋友是青年志愿者,他到贵州贫困地区送捐赠的衣被,回来以后他大发感慨,让我们每个人知足常乐,他说当看到他们的时候,你不敢相信这是生长在小康社会里的公民,所有的村民都是破衣烂衫,对大山以外的事情一点点不知道。当时我真的一点也不相信,我认为它是在编造故事,营造喝酒的气氛,后来从他严肃的表情看出其中有真实的部分,当今天我在电视机前看到的这一亩,我知道自己的那位朋友说的是真的。
自己躺在舒适的宾馆房间里,而身处大山里贫困的人们正在为自己生存在作着不懈的努力,那些孩子仍然在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种捐赠能否正常的继续下去,就成为了他们力图改变命运的关键。真的我不知道身为四川省的各级部门是否也在观看这样的节目,他们看了以后又会有怎样的想法。这种山里人和进入现代化生活的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种“宿命”吗?我自己在想对于一级政府来说,想要帮助谁是一个在简单不过的事情,从他们的手缝里露出一点点,改变他们命运,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更何况除去这些还有社会好心人和热心人的援助之手,让那些身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变命运不是一件遥遥不可及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做,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