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虽然家里面掌柜的不太赞许我继续买书回家,其实她也知道让我做到这点很难,基本上是不可能,但我心里有数,几乎成了书库的家中,也确实不能继续我以前那种几乎疯狂的购书热情了,不仅仅是无处放书的问题,现在的局面已经是书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样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少买或不买成为了近一两年的自觉行动,即便是这样家里面还有单位上还是又出现了两小坐“书山”。
其实我也知道完全可以不买,把现有的书潦草的翻阅一遍,也需要三十年以上,但是现在的社会发展的是那样的快节奏,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几乎让我们这些“老脑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假如不对新观念和新学派的了解,成为落伍的人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带着这种观点自己市场的买回一切书籍,来充实自己匮乏的知识。
工作与读书在别人来看是一对矛盾,工作时间就是工作,读书就是不务正业,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按《岗位责任制》和《考勤制度》都不允许你在工作时间读书。其实这是对读书的一种误解,工作时间不许读书,但在工作休息的间隙和工作之余完全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这种见缝插针市的办法我是赞成的。在我看来读书和工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事情,读完眷属,行万里路,在读书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工作,相得益彰,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读书必须是健康和积极有益的书籍,这样才能培养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忠于职守的情操,也正是带着这种想法,自己几乎是每周都要在小城的不同书店里转一下,即便是不买书,去看一下摆放在那里的各种书籍,去嗅一下带着浓浓墨香的味道,去找一下心灵被净化的感觉,当你发现了一本自己钟爱的图书时,那种喜悦从内心里发出,使你暂时的忘却了曾有过的所有烦恼,此次此刻我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这是一个上午的九点半钟,我独自地来到了小城老市区里面的一个书店,在两个小时的翻阅中,高兴地买到了自己认为必须买的几部书籍。《米沃什词典》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所著的一部书,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也许本词典是一件代替品,它代替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他们互相说明,互相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实施相关联。”没有别的想法“拿下”。
第二本被买下的是美国作家迈克·米勒所著的《迷药》,这是一部探讨历史上世界各地对迷药的制造使用的一个发展史,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些长期以来被故意忽略、歪曲、故作他义的图片和文字今天终于被允许传播证明社会在进步,但是它们已经不可能是其本来的面目了。”这也是一部很难找到的有关迷药方面的书籍,当然不能错过。
第三本书是《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全书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了张学良自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零年在台湾幽禁岁月,而且是根据张学良的日记、口述梳理编撰成册,也是考虑到一些资料难得,对研究这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是必不可少的书籍。
第四本书是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封笔之作《别了我的书》,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曾看到过采访大江健三郎的节目,在那里他谈了创作这部小说的一些感受,我个人觉得这是他对自己心理历程的一个总结,这部作品就像黑塞的《玻璃珠游戏》一样,是作者思想集大成的一部封笔之作,对于我们了解作者也是难得的资料,势在必得。
第五本书是《今昔物语》上、中、下一套,近似于中国的《佛本生故事》,它是日本的佛教故事集,据说是这部书对日本著名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和著名导演黑泽明影响非让之大,号称是他们的灵感的源泉,若干个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忍痛买下。
提着沉甸甸的书,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单位,在办公室里认真的翻阅着“良师益友”的书籍,感觉既兴奋又充实,这也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我在叔本华的那篇《关于思考》的文章中看到过他的不同认识的论述:“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半,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在叔本华的心中,读书不过是思考的代用物而已,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可是想一下,自己基本需要的知识都不具备,如何去独立思考?现在的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与作者交换看法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自己认识世界的视点,我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最好,不是吗?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陈丹青的一段对书的描述,很接近于我的想法,他写道:“我们的书店终于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每本书似乎都在问我:‘你知道吗?’或者说,每本书都在提醒我:‘同志,你不知道!’”是呀,我能知道的有多少?既然这样还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