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躲避目光

(2007-04-01 07:11:01)
分类: 人物素描

躲避目光

(这幅照片用在今天很有寓意,是一种心情和状态)

  小的时候做错了事情,最害怕家长的目光,也不敢与他们的目光相对,看到他们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就像一把利剑让我感到战栗,就在这种不断地战栗中渐渐的长大了,也逐渐的读懂了家长眼神中所要表达的东西,那不是严厉的目光,而是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希望孩儿能在阳光的照射下健康成长。
  而这次的躲避目光是最近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一些同志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要离开我们的队伍,我害怕与他们的目光对视,我知道在他们的目光中蕴含着无助和委屈,我也知道我不能改变这一切,但毕竟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我一改以前特有的习惯,上班后到每个部门转一转,一个是看看大家的精神面貌,再一个就是发现工作中疏漏的问题,同事们更直白的把我的这个工作方法称之为“查岗”,其实也就是如此。但是今天我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以后就再也有出来,脑子里很乱,自然心情也很沉重,坐在办公桌前傻傻得不知道干点什么,实际上是在期待副主任和部门长向我汇报与他们谈话的情况。
  临近中午副主任来了,告诉我已经全部谈完了,大家理解目前的困境,坦然地接受现实。我知道这些回答都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理智的压抑住自己的情绪的表现,他们越显得理智,我就越感到内疚,我叹了口气没说别的,他们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了那几位即将离开的同事,我就没敢用目光直视他们,匆匆吃完饭后便离开了,像是在故意躲避。
  下午三点钟以后,那几位即将离开的同事把工作交接完了以后,分别的到我的办公室来与我道别,即便他们表现出一种从容和大度,但对我来说却是愧疚不已。他们感谢我在这几年里给予的关照,说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单位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握着他们的手,仍然不敢用目光直视他们,低着头对他们再三的重复着:“十分感谢你们对单位所作的贡献,真对不起你们,愧对你们”,看到他们离去的身影,真的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这是愧疚的泪水,这也是与他们朝夕相处中产生的友谊,分别时难舍的泪水,同样也是洗刷自己内心耻辱的泪水。
  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了领导才能的重要性,领导在管理上和经营上的每一点疏漏都会给单位和员工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痛苦。在下班前的员工大会上我对所有的员工说:“今天不要以为我们部分同志离开我们的队伍是缓解我们经济压力的一件好事,这是我们单位的耻辱,我可以说,今天对于我们单位来说是一个耻辱日,因为我们的自身原因使得部分同志丢失了工作岗位,没有工作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沉痛和惋惜。也是告诉大家工作岗位的难得,学会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岗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也不希望今天的一幕发生,这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单位不是领导的,它属于全体员工,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暂时的困难,迎接美好发展的明天”。
  今天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发现在我的博客上有两条跟贴,知道这是昨天离开单位的两个年轻人的不同心声,把它转抄在此,便可知道他们的不同心情。
  跟贴1:匿名:燕子。内容:我能理解你的苦衷,当您对我说愧对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下来了,对这个单位有太多的不舍,从两年前我毕业踏入到这个单位开始,我已经渐渐融入了这个温馨的集体中,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只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说我年轻也好,说我不懂事也好,在我昨天离开单位的一刹哪,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有太多的地方给您添了不少麻烦,要说愧对的是我,谢谢你在最后的时候还依然为我们着想,给我们做好了安排,到了新的地方我一定会努力的,至少不给您丢脸,我会牢牢记住在办事处两年生活,一定听从您的话,不断的武装自己。
  最后我要说,谢谢您,两年来谢谢您对我的照顾,虽然我平日里不太与您交谈,但是我知道您是一个好人,好人会一生平安的。
  我要写的人太多了,您、唐姐、梁主任……希望办事处在您的领导下会越走越好。
  跟贴2:匿名:失望。内容:“可能他们才是在这个岗位上最好的”
  最好的?既然是最好的,为何不把他留下,试问哪一个领导会“弃之精华”取之糟粕???难道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很失望……!!

  这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与他们的合影照片,他们笑的是那么灿烂,他们显得是那样的朝气蓬勃,知道这一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从内心深处还要向他们道一声“对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奈的抉择
后一篇:其实都是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