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音评影论 |
在音像店里看到《马背上的法庭》的DVD光盘摆在那里,封面的顶端印着“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的字样,出于对国产影片获国际大奖的好奇,拿了一盘看了看内容介绍,在封面的最下面印有:“建党八十五周年献礼影片,全国政法系统推广放映”的字样,看到这些介绍心里还真的格登了一下,但自己有一想,该片假如没有艺术性或感人的内容获奖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是扮演主角的是我非常喜欢的表演艺术家李保田,我非常喜欢她的表演风格,想到这里也就毅然决然的买了。
这个片子没有复杂的情节,写了李保田扮演的乡村法官老冯,带着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和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下乡开庭办案的故事。写了他们在普米族的山寨,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村庄发生的故事和在彝族大学生阿洛老家里发生的故事。
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能够演得有声有色,我感觉是导演选对了演员,李保田扮演的老冯,是一个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各个村庄的法官,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的把法院的政策性和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现实中的各种纠纷又在当地的村民中有较高的威信。与之相对比的就是那个初露茅庐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他对老冯的工作方法是一百个看不惯,他更偏重于按政策办事,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
老冯常年奔波在大山中,自己不修边幅的样子,已经让他的家庭出现了危机,内心痛苦的他工作之余只能用酒来消愁,同时又面对他的同事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多年的默契配合所产生的感情,默默的埋在心中,把法官的内心真实的一面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这也可能是能够获奖原因之一,写了一个没有刻意修饰和拔高的人民法官,写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法官。
片子的结尾写了老冯办完事后回乡的路途中,因走路睡觉坠入深谷,以身殉职。表现出乡村法官的艰辛和危险,结尾处导演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老冯的死,只见他松开牵马的缰绳,独自一人向山崖边走去,之后镜头就转换到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在家中,在一个凄婉哀怨的歌声中,人物的表情是静止的,那种不祥的预感印在她的脸上,之后镜头又回到大山的那条路上,老冯牵着的马在山崖边上独资的吃着草,背景音乐还是那首凄婉哀怨民歌,影片嘎然而止。
在很多的类似题材的影片中,作者或导演总愿意把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人为的刻画,把众多的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不仅观众对如此的刻画人物不满意,就连当事人的家人看了以后也是不满意,大家根本不认识这个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英雄差得太大。本片好就好在故事情节真实,人物的塑造真实,让观众看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英雄也是人,他在一生中与百姓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的不同是在关键时刻的处世态度,那一瞬间的闪光,足以让他成为有别于众生的英雄。记得小时候经常学的是雷锋的高大形象,宣传部门把雷锋描绘的是一个超完美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事件真实的还原,雷锋的形象逐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原来宣传雷锋的是他的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他的战友出来证实,雷锋是一个对生活有着不同追求的人,他特别喜欢照相,在物资匮乏的那个时代,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块令多少人羡慕的手表,而且它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也经常与战友之间是一些小性子,发生小摩擦等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英雄的身上不足为奇,不仅没有贬低英雄的形象,而且让英雄的形象变的鲜活起了,真实起来。
从这样的眼光去看,《马背上的法庭》中的主人公老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雷锋,他的敬业精神和他无所畏惧的工作态度,从而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的气概,对当今所有的人也是一个榜样。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不必去苦苦追求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能够认真地去做好自己的事就足以了,不是说:从小事中见大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