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冷漠

(2007-03-03 06:55:10)
分类: 杂谈闲侃

  这几天自己始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很早以前结识的朋友,虽然有几年未见,到了今天在偶然的场合见了面,感觉我们之间形同路人,对以往曾经表现出来的那种一往情深和眷恋荡然无存,竟然找不出谈话的切入点,很尴尬,很不自在。
  这种感觉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了,记得在上中学和高中时,都会有几个自认为是“死党”的朋友,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虽然毕了业各奔前程,但不时地书信往来还维系着我们之间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的往来越来越少,大家都在这个越来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奋力打拚,除去为了自己曾经发过誓的理想拼搏外,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去努力和奋斗。
  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当十年、二十年在转瞬间渡过去以后,你发现曾经书生意气的稚嫩外表早已脱去,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在近似于残酷的现实中,我们经历了若干次遍体鳞伤,我们逐渐得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随波逐流,我们身上长出了一层坚硬的壳,他就是抵御风险的自我保护利器,像北极熊身上的那层皮毛,是抵御严寒的“皮大衣”。
  但是我们无论在生活中有过多少次的命运改变,我们内心中尚存的良知和爱心不应该消失,我们曾经有过得最美好的时光不应该忘却,无论曾经有过的友谊是多么的无知,我相信那是发自内心情感的真实。为什么这种最纯真的情愫在若干年之后变得空荡荡,已经无法从中提炼那种纯度。不会是我们在拥有一个坚强躯壳的同时,心也变得坚硬起来。
  相见的尴尬说实在的就是情感的冷漠,造成这种原因的是什么?是距离?不是,距离不是对友情淡漠的理由,所有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小城之内,直线距离不足一小时,只要想见面,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便捷的今天,那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是时间?不是,虽然中国古语有“三年不见当亲不亲”的说法,但时间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连一分钟的也没有,对于最忙碌的人来说想要的时间总会挤出来的,更何况我们的事业还没有达到如此忙碌的程度。
  排除了这些因素,我们能否找出几个牵强的理由,为我们的行为作一个开脱。我冥思苦想的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移情别恋”。当我们走出学校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时,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面孔,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周围的人相适应、相融合,百忙之余也就无暇顾及同窗好友了。随着新同事、新朋友的出现你的情感砝码自然偏向身边最近的人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人将是你在现阶段或未来的同事,他将是你的未来事业的发展顺利与否的外部因素,融合这种关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了,这是移情别恋的第一个表现形式。移情别恋的第二个表现形式,就是将情感由朋友转移至家人,妻子和孩子。随着事业的发展,也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成为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当你和你心爱的人真正走到一起的时候,你会把自己所有的爱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她,至于朋友和同学的感情早已经退却到情感的深处,当你的家庭又结出爱的结晶时,你的爱又从你对妻子的爱中分离出若干奉献给孩子,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东西。
  当然有的人也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精力的不同磨练,彼此间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就像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差别一样,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深度上产生了差距,自然对深入交往失去了兴致,这种差距也成为了最终忘却的必然。但我不想在此把这个观点去评说,人各有志,不同层面上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优劣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知道在当今社会对那些能包容、能理解、能做到礼贤下士的人为高人。
  如果我们不想认真地剖析自己,上述的两个假借也可以自圆其说,但我认为这种冷漠是人性中呈现出的弱点,是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还有这样一段俗语:“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为什么曾经那么纯净的友谊在时间的考验下,变得如此的脆弱和陌生,其实也是一种冷漠,说实话就是利益驱动造成的后果,在我们内心的感觉中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从纯真走向了复杂,我们学会了取舍,也学会了功利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处世态度。特别是在今天,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使很多人更具有目的性,不,也应该说是功利性,他们对曾经拥有的那份最难得的友情忽略不计,因为他们知道,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中站不稳脚跟,一旦倒下去就会被激流无情地卷走,在生与死的关口什么也不去想了,只有一件事情──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也谈皈依佛门
后一篇:捷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