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游山玩水 |
经过了七天的山西之行,从东走到西,除去看庙宇就是庙宇,新奇和兴趣都在渐渐降低,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庙宇,让人无法忍受,到了绵山那个开凿在山凹的国内最大的道场,也再提不起我的兴致。我突然感觉假如山西的文物都是如此雷同,那五千年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就大为缩水。绵山的险,险不过华山;绵山的秀,秀不过黄山;绵山的名,大不过泰山,把绵山誉为中国名山实属孤陋寡闻。
从绵山下来直奔王家大院,这也是此次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
王家大院,是山西晋商大院的杰出代表。所有的大院从它的兴建伊始,就被笼罩在一种神秘里,成为吉祥气蕴在俗世隆重的投影。王家更不例外,因为德、禽、运、山的原因,它被看作是离祥瑞的垂注最近的人居地。
王家,坐落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灵石一天降奇十而得名,王家容纳于此,被认为是上苍的选择。当风水之脉悄悄涌动、流转时,一个种姓家族,一个经营数百年,几乎囊括了所有晋商家园文化意义表征的建筑群体,就开始了与众不同的人世机缘。
了解王家的幸运开端,必须要知道一个经典的传说。
王实当年以经营豆腐为业,精磨细做,童叟无欺,而且乐善好施。一天外出叫卖,路上建议老翁病倒于野草丛中,遂急忙上前扶起,背回家中,延医问药,悉心照顾。待老翁病情好转,又害怕他离去后病情复发,于是坚持留下来小住,每日依旧恭敬贷羊。老翁既感慨王实救命之恩,又感其代人之诚,只是苦于无从报答。有一次老翁信步登上黄土高岭,一览静升全貌,忽然发现九沟聚会之吉相,一风水观之甚好。正惊叹件,天幻异象,耳际好像听到凤凰清音,起伏不绝。老翁因而跌坐于地,屏息静养,以手为罗盘测定佳地。归来一一细授王实。
老翁走后,王实依言迁来,始造建筑,果然从此二十余世,人丁繁旺,并分五行五派,分迁各地乃至海外,家园庞大,无出其右者。
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著名专家郑孝燮认为,静升镇的北山坡是镇上的唯一高地,王家选址在此一是朝向好,符合“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雨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另外,居高瞻远,群山苍翠,春华映满朝气,夏碧层峦尽染,秋色郁郁讨来吉兆,而冬夜雪落无声,这种现代建筑人居自然和谐共体的观念早早便为古人践行。
作为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风格的典范,王家尤善于以物体的多角度表现和多层次渲染极近完美地突出展现积淀颇深又合乎当时规范的家园文化,并以此来影响自身的修炼及完成对子孙的教化。王家建筑装饰典范主要体现在木雕、砖雕、石雕“三雕”上。“三雕”所应用之处遍及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匾额、帘架、门罩、扶梯、墙基、地砖、脊檐、窗棂等多方面,手法兼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薄肉雕、平面阴线刻等数种手法,内容除了应有的佛家八宝、明暗八仙、福禄寿、四季花卉、鸳鸯贵子这些吉祥图案外,更多的是对“善”、“施”意义的阐释,如岁寒三友、二十四孝、一路连科、狮滚绣球、喜上眉梢、麟吐玉书、安居乐业之类,造型独特但不怪异,刻工精细但不绮靡,图画充盈但不俗滥,意蕴庄重但不肃杀。已开放的数万平方米的大院内,“三雕”表现内容、角度、手法几无重复。这些贯注着强烈心理暗示意图的雕品,随着大院整体的布局,渐渐成为“移气”、“养德”的一种手段,使家园生活在美的理念笼罩下,逐渐达臻有秩序、有法度、有理想、有作为的预设境界。
从王家大院参观完之后,真切感受到“王家看后不看乔”的真实含义。王家大院的规模和文化底蕴是乔家大院无法比拟,在我看来想经商学乔家,经了商学王家。
从王家大院出来直奔机场,在山西的高空中,俯视山西大地,想着走过的每一个景点和铭刻在内心的不同感触。窗外山脉、河流匆匆而过,我的心在说:“山西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