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近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均值1/10的缺水之城郑州,为降尘治理雾霾,市区洒水日耗3.5万余吨。此举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市民持续热议,质疑声众。记者采访获悉,洒水所用水几乎都为自来水管网中的南水北调水。有专家认为,洒水降尘治霾扬汤止沸。(中国新闻网8月23日)
这段时间,郑州市的洒水车忙坏了,即使是上下班高峰期也照洒不误。市民郭义文说:“我在郑州生活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频繁地洒水,这用水量得多大呀!”相关资料显示,郑州市一天的洒水量3.5万吨,按每吨3.05元计算,每天需要洒掉约10.7万元。
有个段子说,将来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水资源丰沛的城市,为降尘治霾多洒点水,哪怕有浪费之嫌,估计也不会引起市民的强烈反感,毕竟有助于呼吸到新鲜空气。问题是,郑州在水资源占有量上是典型的“穷人”,一个必须靠南水北调才能缓解供水压力的城市,如此“大手笔”地洒水治霾,自然难逃公众质疑。
如果洒水治霾当真有效,倒也罢了,但这个法子,按照相关专家的观点,基本也就等同于锯箭疗法——道路扬尘暂时抑制住了,污染源还在。长此以往,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更是直言:“如果雾霾已从光化学反应转为液相反应的时候,靠洒水抑制扬尘并不正确,只会加重雾霾。”
郑州市洒水治霾自有其“良苦用心”。根据环保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郑州倒数第三,郑州市市长因之被环保部闭门约谈,随后郑州市环保局局长、城建委主任、城管局局长、交通委主任、各区“一把手”纷纷在郑州市委机关报上刊文立“军令状”,明确空气治理目标和时限。“压力山大”之下,就得拿出点“立竿见影”的招儿,洒水治霾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变得好看,尽快扭转排名垫底的不利局面。
同样是市长因城市空气质量问题被环保部约谈,山东临沂市的做法与郑州截然不同。临沂市在约谈后第5天,突击对全市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数百家企业被勒令限产减排,这才是治理雾霾的釜底抽薪之策。临沂市为治霾停产限产招致大量企业主不满,甚至有污染企业以工人失业相要挟,但临沂市政府坚持铁腕治污不动摇。郑州市显然还不具备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
就在十多天前,郑州市水价听证会闹得沸沸扬扬,相关部门一句“涨价是政府职能”引起舆论大哗,而政府力挺涨价的原因之一,就是“促进节约用水”。水价越来越高,市民用水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孰料节约下来的水都不计代价地洒到马路上去了。虽说治理雾霾人人有责,但责任也分轻重,“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埋单”理应是治霾首先坚持的原则。不去啃污染企业的硬骨头,却通过涨水价的方式让市民节约用水,然后花公共财政的钱洒水降尘,无论如何都是颠倒了治霾责任。
所以,洒水治霾不仅仅是一个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从深层次上看,它指向某些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思路的混乱,及其背后短视的政绩观。急功近利之下,就有种种非理性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