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短短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元。而据央视报道,《泪》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而是经过支教老师任中昌的“整理”,而后由木苦依五木照着老师的手稿进行了原文抄写。对于作文事实的真实性,任中昌表示应该不会有问题。(《新闻晨报》8月6日)
流传于网络的“最悲伤作文”看似文笔稚嫩,实则大巧若拙,虽全是孩子口吻,但谋篇布局高明至极,情感层层递进,尤其是最后一段,“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堪称点睛之笔,行文至此不由得令观者泪如泉涌。央视的调查证明了部分网友的猜测,这篇“小学生作文”的确超出了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然而媒体及当地官方的调查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事实,即作文虽经“整理”,但核心内容并非虚构,它的确是一个贫困山区孤儿苦难身世的真实描述。所以,也很难说“最悲伤作文”就是一篇刻意赚取眼泪的伪作。
但无论如何,“最悲伤作文”并非孩子的原作,而是经过了老师的“润色”,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观感。部分网友认为,一篇被“美化”的《泪》,技术性地渲染了人生的悲苦,消费了公众基于悲悯情怀之上的信任与关切,欺骗了人们的同情心。在“真善美”的价值排序中,“真”是首要的,若作文真实性都存疑,那么随之而来的感动、泪水以及爱如潮涌就十足虚妄。
另有网友则认为,只要作文陈述的是事实,它最终的文本出自何人之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大凉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家庭极端贫困、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女孩子,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事实上经由作文在网上的传播,她也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这不是值得欣慰的吗?又何必计较作文是否被“美化”呢?在这里,苦难本身比讲述苦难的方式更值得关注。
而笔者以为,舆论过分纠结于作文“真伪”以及当事女童个人身世的悲苦,本身已经偏离了观察这一事件的正确方向。“最悲伤作文”最早见于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它是作为“引子”在报道中被率先抛出来的,而后更大的篇幅是在披露四川大凉山地区触目惊心的贫困现状。新闻告诉我们,该地区“还有千千万万个彝族孤儿,只能像苦依五木一样,在泪水中思念父母”。
大凉山地区的一所爱心学校,就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孤儿。为什么仅仅一个乡就会有这么多孤儿?一是因为穷,父母一辈本就营养不良,很多人英年早逝;二是因为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极度薄弱,加之彝人历史上又没有寻医问药的习俗,生病了就找“毕摩”(祭司),种种原因造成大量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太穷。
平心而论,当地政府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做了大量工作,像木苦依五木这样的孤儿,每月可领到678元的经济补助。但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观念和文化方面的扶贫恐怕更加重要。关于大凉山扶贫,此前有媒体报道,政府买来山羊发给村民,希望发展起高山养殖业,结果他们每月吃掉一头,没过多久就吃光了;扶贫的化肥发下去,宁可倒掉,拿塑料袋作裤子穿……贫穷与愚昧总是如影随形。
显然,这些才是比一篇作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更值得被关注的真相,遗憾的是,我们似乎都在“被感动”或“被欺骗”中迷失了对根本性问题的探寻。仅仅一个木苦依伍木得到救助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整个大凉山地区的孩子们都得到救助,过上健康有体面的生活,不要再让父辈的贫穷、愚昧、苦难在他们身上继续下去,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才是“最悲伤作文”最该引发的舆论思考,而不是纠结于一篇作文的文字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