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直面人性的幽暗
(2014-12-06 23:59:20)分类: 时评 |
11月30日上午,四川沪州一个19岁的男孩疑似因网恋失败在微博直播自杀。在这个过程中,男孩的朋友苦苦相劝,而微博里有些评论却极尽恶毒,比如“闹了半天又不死了”、“不行博主必须死”等等。男孩亲友的努力终未能挽回悲剧,当日下午警方和家属破门而入时,男孩已一命归西。此事第二天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众怒,人们纷纷指责一些网友令人心寒齿冷的留言给了脆弱男孩致命一击。
媒体上有篇评论文章说,若“直播自杀”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进行,结果可能大不一样,普通微友一定是一边倒地劝他好好活着,亲密微友就不会只是评论,他们会拿起手机打电话,甚至直接去探望解救,因此,不必对一些网友的“情绪上的话”作过度解读,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心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坏。
“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微信朋友圈一般是个熟人社会,人们在这里往往会表现得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关爱他人,尽可能展现自身善良美好的一面,如果“直播自杀”在这里进行,可能有个让人感到温暖的结局。但那个自杀的男孩子已经不需要这种有些刻意的温情了,他想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所以选择了微博,而他的看到的是“人心没有期待中的那样好”。
相对而言微博是个陌生人社会,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一个不被熟人圈眼光打量的独立世界,因此在这个空间观察和感知人性,某种意义上说更为真实。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些“不经意”被曝光的新闻事件,比如12月1日,一段“名医教学生收红包”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虽然当事人事后称“上课时跟学生调侃”,但人们凭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名医所言不是空穴来风,至少它是一个业内人士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真实”认识。人们之所以相信视频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切片,也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贪念人人皆有,在不受监督的状态下,“不伸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人性中有普遍的善之欲求,但同样也有恶之诱惑,有学者将这种无所不在的恶之诱惑称为“人性的幽暗面”,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幽暗”地带,无论好人坏人,伟人抑或凡夫俗子。“幽暗”可以理解为人性、人心内部所固有的缺陷,比如贪财、好色、幸灾乐祸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人性的幽暗面会在现实中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因此,对人性的幽暗面有所防范,并想方设法从“幽暗”中走出来,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至关紧要的事情。
12月4日有媒体报道说,北京阜外医院麻醉中心副主任医师昌克勤在手术室内晕倒,并于一个多月后不幸离世,由于“未在48小时内死亡”,不能被认定为工伤。此事再度引发舆论对工伤“48小时”规定的质疑。数年前媒体曾披露有因工致重伤者,本有挽救生命的希望,可就是为了“赶”这48小时,家属放弃了治疗——置亲人性命于不顾可以说是将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放大到了极致,但这样的“幽暗”又何尝不是制度的缺陷所导致?
人人都有心理不够强大的时候,“幽暗”总是在一个人最脆弱时降临。正因为人类天性如此脆弱,才需要小心呵护,用合理的制度规范我们的环境,使之趋于公平公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避免人心变得更冷漠,才能培育出国民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