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傩送
傩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249
  • 关注人气:84,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了古诗我们还记得几篇小学课文

(2014-08-26 22:28:41)
标签:

小学语文

古诗

分类: 时评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新闻晨报》8月26日)

沪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为小学生减负。课本变薄得到了上海小学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网友也是好评如潮,唯一的争议在于,新课本删除了旧课本中的全部古诗,这样做合适吗?

某网站就此发起调查,赞成删古诗的和反对删古诗的差不多一半对一半,可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的确,双方都有很过硬的理由——赞成者认为减负就要减到底,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什么是不能减的;反对者立足于传承母语精华,岂能把古诗当成糟粕扔掉?

本人一向主张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玩,不能被课业过多占据玩的时间,小学课本当然是越薄越好,因此似乎应该加入到“赞成”的阵营中。但一想到古诗都被删除了,又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儿。所以在这个问题有些举棋不定。

后来扪心自问:除了古诗,你还记得几篇小学课文?答案接近于零。于是我坚定地投了反对票,反对小学语文课本删除古诗。

反对理由无关传承母语文化的宏旨,而是我并不认为古诗是小学生难以承受的负担。入选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如《寻隐者不遇》、《静夜思》等,皆语义浅显,且无生僻字,孩子们易于习读。即便诗中的深远意境和哲学思辩孩子们一时难以领悟,但至少,这些古诗是琅琅上口的,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些美好之处孩子们一定感受得到,并乐在其中。

而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既无美感又无童趣的道德说教文章,我就看不出比古诗高明在哪里。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奶奶的白发》,大意是一个孩子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色的而奶奶的头发是雪白的,奶奶回答白发一半是因为爸爸一半是因为“我”,于是“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再也不让奶奶操心——六七岁的孩子分分钟就被奶奶教育成孝子贤孙,这也太离谱。弘扬孝道好是好,但故事也不能编造得过于生硬。

我们的教育传统是寓教于乐、文以载道,可拿出来教育孩子的东西经常是有教无乐、有道无文、面目可憎。古诗就没有这些毛病,有没有教育意义另说,至少古诗的语言文字是美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为什么长大成人之后还能记住的小学课文就是那么几首古诗?恐怕兴趣是很重要的原因。笔者记忆中,小学时代背诵古诗的积极性要远远超过背诵其他课文,并且,这些古诗之于我真正称得上一生受用不尽。

给小学生减负很好,但怎么减大有学问,并非删掉几篇课文、减少几个生字就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看孩子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心智发育程度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删减课本内容,这是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教材编写者大概是觉得分辨课文优劣比较困难,于是就拿古诗开刀,想当然地认为“古”的东西一定是孩子们讨厌的和难于接受的,其实不然。上海的小学语文老师和家长们普遍觉得古诗较受孩子们欢迎,如今从课本中删除,只好将其列入课外“拓展阅读”——这等于是加压了。早知如此,教材编写者“动刀”之前,为何不能听听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