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风波恶,求职陷阱多
(2014-07-23 22:29:37)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时评 |
昨日《春城晚报》讲述了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林同学的求职经过:她交了300元保证金,找到了一份文员的工作,不想上班第一天就出了差错,又交了300元罚款。等第二天打电话到公司,却发现是空号……
林同学的故事讲到这儿,相信所有的读者都明白:她遇上了求职陷阱,被人骗了。每到毕业季,媒体上这类报道就特别多。
有些骗局实在不高明,比如网上经常看到的,某出版机构招聘打字员,一万字600元,为防手稿丢失,你得先交1000元“压稿费”……这个俗套儿早就被揭穿了,可还是架不住年年有大学生往陷阱里跳。林同学遭遇的这个骗局,说起来也不难识破:连初中生都能完成的简单的抄写工作,却开出三五千元的月薪,还带五险一金、包吃包住——你当人家公司人傻钱多啊。
大学生求职频频被骗,相关部门也着急。于是每年到这个时候,教育、人社、公安等职能部门,以及各路专家,就要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天之骄子们苦口婆心地发出劝诫,内容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醒大学生,那些要求交押金、保证金的,填个表就同意上岗的,招聘电话只有手机没有座机的……基本都是虚假招聘,找工作要去正规的职介公司或人才招聘市场;二是劝毕业生要端正心态,不要眼高手低,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这些提醒和劝诫当然都是好的,问题是唠叨多了,就有点低估大学生的智商。刚毕业就能轻松找到高收入低强度的工作,大学生不知道这有可能是骗局吗?实际上,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能够正确评估的,入职前也做好了从最底层干起、艰苦奋斗的准备,可到了人才招聘市场,往往空手而归,一份份简历如泥牛入海。走投无路之下,难免如没头苍蝇般乱撞一气,这就像病入膏肓的人容心存幻想,有什么偏方他都愿意试一试。所以,大学生求职屡屡被骗这件事情,不是智商不够、心态不正那么简单。
可以想象,求职被骗的大学生,多属于就业相对困难的群体,不困难也就不会病急乱投医了。理论上说,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决定了他的就业难易程度,但现实中并不都是这样。国内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麦可思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与管理阶层的子女相比,农民工和城市弱势群体子女,无论在升学还是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上,比例都远远落后。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找工作不是拼能力,而是拼家庭背景。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则显示,超九成大学毕业生认为“关系”可以在求职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拼家庭背景也好,拼关系也好,其实就是拼爹。求职靠拼爹早就不是传说了,形形色色的萝卜招聘隔三差五就曝光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如今想进国企或事业单位,家里没点儿背景简直就没门儿。有爹可拼的拼爹,没爹可拼的就只好自己闯荡江湖,这就给了各种江湖骗子坑蒙拐骗的机会。某些就业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其本身就成为骗子“取信于人”的幌子——近日宜良县警方破获一起求职诈骗案:刘某轻信缪某可以帮他在昆明机场找一份体面工作,结果被骗走13000元“活动经费”。
因此,面对大学毕业生屡陷求职骗局,仅有提醒和劝诫是不够的,靠公安机关抓骗子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看,还需各方面努力,为年轻人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如果“就业江湖”不是那么险恶,如果在正规的招聘市场上求职主要靠拼能力而不是拼爹,“屌丝”们找工作时就不会没有底气、慌不择路,求职陷阱也会少得多。
后一篇: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非升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