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偷供族”出没,呼唤绿色祭扫

(2014-04-07 00:30:27)
分类: 时评

昨日《春城晚报》报道,记者走访位于昆明北边的龙凤公墓、南边的跑马山公墓以及西边的玉案山公墓,发现各公墓都存在有人偷拿祭品的现象。公墓附近的摊贩称,部分村民会将公墓里的假花拿出来,第二天再销售给前来祭祀的人,而水果则多半是自家享用。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游走于墓碑间,专门偷拿扫墓人留下的供品,这类人近年来被网民称为“偷供族”。不独昆明,全国各地的公墓几乎都有“偷供族”出没。

 

按照律师的说法,偷拿祭品很难算得上法律意义上的“偷”,因为扫墓人已经放弃了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故此很难追究“偷供族”的法律责任。但祭扫之后留下的物品,虽然某种意义上是“无主之物”,却与一般的废弃物不同,它寄托着扫墓人慎终追远的情感。正如有市民所言,偷拿祭品首先是不尊重逝者,其次,对于来祭祀的人也是一种伤害。

 

关于“偷供族”,多数人认为其行为很缺德,但也有人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些祭品终究要转化为垃圾,与其让它们在天地间自生自灭,不如让那些生计困难的拾荒者捡走;当然,将祭品“回收”后再次贩卖给前来扫墓的人,就是一种可耻的行径。

 

我部分认同这种说法,因生活艰难而在公墓里偷拿几个水果,似不应挥起道德大棒。现在的问题是,很难判断某一个偷拿祭品的人是出于生计所迫,还是借此渔利。公墓对所有人开放,管理上也存在困难。对“偷供族”严厉打击,又缺少相关法律依据。而光天化日之下偷拿祭品,的确是一件很伤人感情的事情。这就很纠结。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有助于破解这个难题。偷拿祭品是一种民俗禁忌,人们倒不是在乎祭品的财物价值,主要是情感上不能接受。而这些祭品即便不被人偷偷拿走,最终也会被当做垃圾处理掉。公墓为保证墓园整洁美观,对待食品一类易腐的祭品,一般当天就会统一处理掉,否则晚上容易招来野猫野狗,搞得公墓一团糟;而其他祭品,顶多两三后就会被清扫一空。去年有媒体报道,在南京的一些大型公墓,一个清明节就会清扫出几百吨垃圾,某公墓被“扔掉”的祭品总计估价上千万元。

 

于是就有了一个疑问:我们需要用这么丰厚的祭品祭祀先人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市民的清明祭扫强化了排场,而且互相攀比,你拿国产水果,我就带洋水果,你烧纸钱,我就烧“苹果手机”,有的还带来鱼肉,甚至摆出一桌子酒菜,把原本清静的墓地搞成了热闹的满汉全席。如此扫墓,既铺张浪费,又污染环境,还容易招来“偷供族”。

 

清明祭祀,意在向先人表达一份缅怀之情,祭品不在丰厚,心意到了即可。要我说,一束鲜花足矣。如果我们的祭奠方式变得绿色环保,“偷供族”偷无可偷,自然销声匿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