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政府机关,终结“衙门政治”

(2014-01-01 22:51:48)
分类: 时评

2014年1月1日,新年伊始,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41、43号的该市市委政府机关大院,建国64年来首度敞开大红门,向民众开放。在大院里办公的该市市委书记杨卫泽、代市长缪瑞林等主要官员均走出办公室,迎接市民参观团。(中国新闻网1月1日)

 

这是南京市政府机关的首个市民开放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当天约有300名南京市民、100名外地游客和部分外国友人一睹了市委市政府大院的真容。而根据南京市的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元旦、五一和十一这三天,大院均会向市民开放。

 

现为政府机关大院的南京市北京东路41、43号,在明代曾是供奉武圣关羽的武庙,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国民政府考试院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且环境优美。从今往后,南京市民多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然而参观市委市政府大院,其政治上的内涵显然大于观光旅游。

 

政府办公地点向民众开放,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是常态。美国的白宫和国会大厦,英国的白金汉宫,俄国的克里姆林宫,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均定期向公众开放。这被普遍认为有利于展示国家和城市形象、拉近政府与公众距离。新加坡总统府在每年的5个重要公共假日对市民开放,民意测验表明,开放日期间,民众对政府褒扬的比例比平时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市民有机会参观政府办公地点,与政府高官近距离接触,是市民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在德国,这样的“政治生活”更是从娃娃抓起——德国各个城市的的小学都会定期组织小学生去市政府参观并“接见”市长,市长必须无条件配合,并向孩子们汇报工作。这些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他们的“公仆”是谁,在做些什么,从而明确地相信自己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所谓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政府机关被称做“衙门”,相应地产生了一种“衙门政治”。“衙门政治”有两个特点,从外观上看,各级衙门一般都是高墙深院,戒备森严,闲杂人员不得入内;从运作方式上看,一般都是闭门造车,衙门里的官员怎么理政,百姓全然不知。时至今日,政府机关与封建时代的衙门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依然是个神秘的所在。去政府机关办事,手续相当繁琐;没事想进去遛遛,在很多地方基本不可能;想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更难。

 

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向市民开放,从小处说,是政府亲民的具体表现,可以增强官民互信;从大处说,是完善民主政治、打造透明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透明的政府不可能是百姓眼中“神秘”的政府,敞开政府大门接纳百姓参观,有助于消解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神秘感,这既符合时代潮流,也是回归常识。

 

那些有机会一览市委市政府大院“秀色”的市民,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和兴奋之后,接下来就会想知道官员们平日是怎么办公的;一个个政府决策是怎么出台的;尤其是自己缴纳的税费是怎么花掉的,比如某次公务宴请的规格,社会抚养费都去了哪里……这显然需要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开放”。而政府机关要维持必要的办公秩序,不可能天天向市民开放。因此,开放政府机关大院只是终结“衙门政治”的一个重要步骤,更多体现出政府方面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打造透明政府,还有赖于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