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从来都不只是富人的游戏
(2013-09-28 01:36:45)分类: 时评 |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贯彻落实《旅游法》,营造良好的旅游价格环境,降低群众旅游成本,近期,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在国庆节期间推动全国约1400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20%。(新华网9月27日)
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之后,节假日景区门票优惠又成为一个趋势。相比以往,国人节假日福利是越来越丰厚了。
全国性的节假日景区门票优惠行动始于2012年。从数量上看,今年国庆节参与门票优惠的景区要远远超过去年十一和今年五一。比这更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的优惠比较货真价实。去年国庆节的降价景区名单有点像“逗你玩”——参与降价的大都是交通不便、少有人问津的冷门景区,而当地最为知名的浏览景点价格岿然不动,甚至还在上浮,因而门票优惠政策搞得像是“二流产品降价甩卖”;今年五一小长假,人们更是发现某些著名景点的门票先于节假日大幅上涨,节假日期间迫于“降价潮流”稍稍降了那么一点点,结果“优惠”之后的价格反而比涨价前更高。
今年国庆节,未大面积出现上述“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门票优惠礼包人看上去足够实惠。不仅降价景区多、打折幅度大,而且一些著名景区,如云南石林和香格里拉、山西五台山和云冈石窟、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和武当山、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黄龙、贵州黄果树等,均在优惠之列。一些此前从不知降价为何物的5A级景区,这回也放下身段了,颇有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味道。
景区门票下降,百姓省钱,无疑是件好事情。只是不知道这样的临时性优惠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和景区迫于国家部委的指令,还是对降价从内心深处形成了共识。若是前者,则节假日门票优惠就可能只是一阵风,只要景区涨价冲动依然存在,偶尔降价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就很容易被抵消,门票价格从长远看依然是个“涨”字,无非是螺旋式上升,比如每年实际涨30%,节假日降20%,其结果仍然是老百姓掏的门票钱一年比一年多;若是后者,则旅游业的“门票经济”有望终结,地方旅游业从此告别严重依赖门票收入的畸形发展模式。
景区门票为什么必须走低价或免费路线?其实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公共伦理问题。伦敦旅游局一位官员说得好:所有的自然景区,以及绝大多数人文景区,都属于公共资源,这些景点的经营管理费用,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支付的,因此景区门票价格太高说不通,等于让老百姓再交一次钱。由于有这样的共识,不少国家的自然景区完全免费对公众开放,人文景区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门票。
我们也有景区完全免费的年代,只是记忆过于遥远。比如唐代,有很多终身穷困潦倒的诗人,读他们的诗作,可以看出他们到过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名山大川,诸多美景给了这些穷诗人创作灵感。可以设想,若当时走到哪儿都需要门票,写山水诗就成了富人的专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十多年游遍大半个中国,很少骑马或坐船,主要靠徒步跋涉,途中经常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可见他并不富裕。有网友调侃,假如老徐生活在当代,根本不可能写出《徐霞客游记》,顶多写本《徐霞客逃票攻略》。
当然时代不同,古之旅行或游历、游学与今日商业化时代的旅游不是一个概念,做这样的类比未必合适。今日之旅游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种休闲外加消费行为,于地方政府而言则是一种产业,甚至是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这也没错,但旅游产业怎么打造,是不是一定要在门票价格上发力,则大可商榷。西班牙旅游业专家安赫尔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西班牙旅游景点的维护费用并不依靠门票,绝大部分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实际上旅游业产业链足够长,它能带动100多个行业,它对饭店业贡献率超过90%,对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大量游客带来的税收足够维护景点。
对比国外的景点门票价格,国内景点的门票其实还可以再降价,而且不止于节假日优惠,平时的实际价格就该大幅下调。我们的国民人均收入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而景区门票价格却比一些高收入国家高得多——游一次张家界,相当于游3次法国卢浮宫,或游7次美国黄石公园。不少中国家庭黄金周举家出游一次,就要花掉全年积蓄,而这其中门票占很大的比例。
无论如何,节假日景区门票优惠都是一个好的趋势,只是希望这个趋势能够真正在决策形成共识,真正促成景区门票回归合理价位。什么样的景区门票才是合理价位?我的理解是,富人玩得起,穷人也玩得起。富人旅游和穷人旅游的差别只体现在吃、住、行、购物这些可以自由选择消费水平的项目上,穷人穷玩,富人富玩,但在进入景区大门时,二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门槛或低门槛,穷人和富人都可以轻松迈过。
前一篇:银行帮“老赖”受重罚是咎由自取
后一篇:白纸黑字,银行不能当“老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