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友爆出山东滨州斥资1.2亿元建成的航母形建筑,原本被视为“城市标志”,却因经营不善而变成“水泥疙瘩”。当地旅游部门回应:“水泥航母”闲置系招商不顺所致。(《新京报》8月6日)
滨州市的“中海航母”以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美国“尼米兹企业号”航母为原型设计,用钢筋混凝土仿建,单是“甲板”上的广场面积就超过10000平方米,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此项工程上马之初,在当地官方的表述里,是“集餐饮、住宿、娱乐、健身、洗浴诸功能于一身、风格独具的高档餐饮娱乐场所”,“项目建成后,将会给投资方带来很高的回报,同时也给滨州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中海航母”建成之初,也着实风光过一阵子。彼时“甲板”下的餐馆、迪厅、商店鳞次栉比,夜夜笙歌,很有些泰坦尼克号的味道,一度连登上“甲板”照个相都要排队买票。未料才过一年,这个庞然大物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商家纷纷撤离,除了“甲板”上的两间公共厕所偶有市民光顾,“中海航母”已沦为停泊在湖面上的一堆水泥垃圾。
本地消费能力不足,周边城市输送游客能力不强,市民猎奇心理趋淡……种种市场因素注定了“中海航母”的“沉没”是早晚的事。和有所烂尾的形象工程一样,这个靠“拍脑袋”打造的城市名片经历了一个从短暂繁华到永久没落的过程。
然而仔细观察“中海航母”的前世今生,还是能让人看到一些“新意”。这艘耗资巨大的“航母”,其投资开发和运营主体先后三易其主,都是以“公司”的面目出现的。2005年项目招标公告显示,开发单位是滨州市武圣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项目运营单位变成滨州新中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今掌舵的则是中海航母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但工商资料显示,这三家公司的出资方均是滨州市旅游局和滨州市旅游质量监督检验所。换言之,这艘“航母”从建成到运营均由政府投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政府烧钱搞形象工程,却由公司出面,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花钱更方便——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航母”最初计划投资3000万元,后来不断追加到1.2亿元;其二是出了问题政府可以置身事外——这属于市场投资风险,政府也控制不了,自然也就不会有官员因之担责。
现如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已成过街老鼠,舆论盯得很紧,基本上是露头就要挨打,再像过去那样领导一拍板就豪掷万金不容易了。“中海航母”这个怪物的横空出世提醒我们:遏制形象工程不仅要盯住政府,还要盯住“二政府”——那些以“公司”面目出现的官办企业。不能让形象工程打着“商业投资”的旗号蒙混过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