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从政”并非警世通言
(2013-06-26 00:36:19)分类: 时评 |
因为受贿金额巨大——公诉方指控其收受贿赂逾6400万元,根据中国《刑法》,刘志军这位昔日的铁道部长正面临着被判死刑的可能。在监狱里,刘志军告诉辩护律师:“无论生死,都不上诉”。他很牵挂母亲,每次会见律师,都会反复问“老母亲还在不在人世”。说到女儿,他托律师带话:“千万不要从政。”(《中国新闻周刊》6月25日)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贪官到了这个境地,没有必要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了,尤其是对亲人的叮嘱。
“千万不要从政”,这话听起来很耳熟。若干天前,雷政富案开庭审理,其75岁老母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念叨:“当啥子干部呦……”再往前追溯,文强伏诛前也曾留下这样的遗言:子子孙孙以后再也不要从政,不要当官,平淡、平安才是福。
刘志军叮嘱女儿“不要从政”,意思很明白:若不是当初走上仕途,就不会就今日的牢狱之灾和性命之忧。他不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从政是“高危职业”,这在今天成为某些官员的共识,身陷囹圄的贪官感触尤深。但这显然不符合常识。从政是一种社会分工,理论上说,公务员职业因其服务公众的天然属性,相比其他职业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并且,公务员的薪酬福利较为优厚、稳定,这也是国考热连年高烧不退的原因。
如果说从政有什么风险,那么最大的风险就是贪腐。官员因手握权力,较之普通百姓更容易“湿脚”,但这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刘志军的话,似乎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意味,然而现实中,终其一生为官清廉、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的官员也大有人在。
刘志军在贪腐的道路上愈陷愈深,一步步迈向绝路,肯定有他个人的原因,多数官员不会像他这样。因此,“千万不要从政”纵然是他的肺腑之言,也并非具有普遍意义的警世通言。刘对女儿的正确劝诫应该是:如果从政,千万不要做一个贪官。
在刘志军脑海里,“从政”就等于“贪官”,这需要引起足够的反思:人性中的贪欲与生俱来,而人类设计出各种针对官员的制度,就是为了防范被权力放大了的人性之恶。像刘志军这样一个对权力、金钱、美色有着强烈欲望的官员,我们的制度为什么没能尽早发现并及时遏制住他的劣行,反而让他步步高升,并最终成为一个巨贪?
平平安安做官有两种选择,一是一辈子做个清官,二是做个贪官但不被发现。我们经常对官员说“伸手必被捉”,但这更多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规劝,伸了手是否就一定会被捉住,还取决于反贪的决心和力度,取决于给权力编织的制度笼子能否真正做到疏而不漏。是做清官,还是怀着侥幸心理去做一个不被发现的贪官,我们的制度应该帮助官员们作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