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砍童惨案之后,追问原因没啥意义?

(2012-12-16 23:50:55)
标签:

河南光山

砍伤儿童

精神病人

问责

回避

杂谈

分类: 时评

12月14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五,被许多网友称之为“全球儿童悲伤日”。

 

这一天,中国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戮儿童惨案:河南省光山县一名36岁男子闵应军(或为闽拥军)持刀砍伤该县文殊乡陈棚小学22名学生;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截至目前已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28人丧生,其中20人是5至10岁的儿童。

 

弱小且无辜的生命被摧残,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之一。美国全国降半旗4天志哀,民众都在愤怒地声讨凶手。中国百姓也对光山县砍童事件表示极大的震惊和愤慨。此外,人们都在思考和追问: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依然不能阻止此类恶性事件发生?

 

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震惊、愤怒、悲伤、反思,是此类事件发生后人们正常的表情。然而也有不正常的表现。据昨日新华网报道,光山砍童事件发生后,新华视点记者赶赴光山县采访,村干部因为私事不在家,县教育局的人在办公室玩游戏,记者核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消息是否准确时,县委有关领导却说,讨论这有啥意义?

 

可能在当地官员看来,惨案已经发生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救人,别的事情都可以放在一边。而且,讨论犯罪嫌疑人有没有精神病,实际上相当于在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凶手有精神病,为什么当地政府对精神病人缺乏救治和管理,让他在学校里随便砍人?如果凶手没有精神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作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无论哪一种,政府都恐难辞其咎,而这恰恰是当地官员所担心和不愿意面对的。

 

的确,追问原因某种意义上等同于“问责”,人们也希望看到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但当地官员应该明白,记者的追问有可能导致问责,但问责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要找到惨剧背后的根源,唯其如此方有可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所以这个时侯,纵然救人是第一要务,但对原因的追问不能回避,避谈原因就是企图逃脱责任的表现。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一个精神病患者身上。无论凶手是不是精神病人,从这两天各路媒体披露出来的信息看,至少事发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大有问题。事发当日凶手出现在学校大门时,仅穿保暖内衣,数九寒天的这一身怪异打扮,居然没有引起校方的警觉;并且,这个300多人的学校,连个专职的保安都没有,凶手进出如入无人之境。

 

从两年前发生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的杀童惨案,到此后江苏泰兴、广西平南等地发生的一系列校园血案,校园安全备受拷问。教育部也一再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将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作为学校的首要职责。现在光山县发生如此惊悚的校园惨案,当地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而且有媒体报道说,光山县校园安全防线之脆弱非止一日,14日陈棚小学惨案已是当地一年多时间里的第三起校园安全事故,此前两起事故中,已有两名高中生丧命。

 

11月16日,贵州毕节市5名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事发仅3天之后,该市七星关区从副区长、教育局长到镇长、校长等一干官员被免职。其实也很难说5名儿童的死和这些官员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官员们依旧要被问责——官儿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在这个岗位上,职责范围出了任何问题,你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是现代政治。相比之下,光山县某些领导的表现就太令人遗憾了,这还没开始问责呢,也就是记者追问一下事故发生原因,居然避而不谈,还反问记者“有啥意义”。

 

光山县官方回避问题的姿态,其表征不止“没啥意义”这一个。14日,光山官方网站发出校园惨案消息,此后当地撤去消息,取消原定于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两天内集体失声,前往采访的记者再也得不到任何官方消息。而且,官方第一时间发布的消息中,凶手名叫“闵应军”,此后媒体实地采访发现,凶手真名或是“闵拥军”,“闵应军”另有其人。连嫌犯的名字都没弄清楚就发布消息,就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怎么能让人相信今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丧心病狂的人,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连美国也不能例外。所以发生屠戮儿童的惨案虽然令人震惊,但也不是世界末日,关键是不能回避问题,尤其是不能回避对原因的追问。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发生后,有民众质疑该国枪支管理制度。如何在保护民众合法拥有枪支的权利和避免枪支泛滥导致暴力犯罪之间寻求平衡,一直是美国政府很头痛的一个问题。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可能一时有困难,但如果回避问题,则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