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央视莫言你幸福吗杂谈 |
分类: 时评 |
莫言日前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专访,谈到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些感受。在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很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中国新闻网10月15日)
很佩服央视记者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访谈节目中,也没忘记“你幸福吗”这个宏大命题。
莫言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吗?至少,在被提问的一瞬间,他对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那就是“不幸福”。所以他紧接着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
但莫言又不能直言自己不幸福,因为“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这是顾及到了提问者的感受。所以莫言的回答很厚道,比起“我姓曾”之类的“神回复”,很给央视记者面子。
莫言的“不知道”以及潜台词“不幸福”,也并不代表莫言就没有幸福感可言。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他笑称最希望尽快结束采访。显然,莫言是被媒体的轮番轰炸搞怕了。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能够远离俗事纷扰,安安静静地创作,就是最大的幸福。莫言的生活中肯定有不少这样幸福的时光。
因此,幸福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可能此时幸福,彼时不幸福,此事幸福,彼事不幸福;同一件事,乐观者可能觉得幸福,悲观者可能觉得不幸,知足者可能觉得幸福,不知足者可能觉得不幸;幸福既关乎物质,也关乎精神,更关乎心灵。
幸福是如此不可捉摸,所以,当一个人被猛然问起“你幸福吗”时,无论他如何回答,答案本身也是难以定性乃至不可捉摸的。换言之,提问者不可能得到一个可以全面评价某人“是否幸福”的精准答案。个体调查的结论不准确,群体调查的结论自然也不可能准确。这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不是说10个人里面有超过6个人回答“幸福”,就代表社会总体幸福。
央视记者在双节期间满大街找人问“你幸福吗”,很像是一个预设好答案的陷阱,就等着被采访者给出期待中令人满意的回复,希望以此来证明什么——执政者居功至伟?百姓需要感激涕零?无奈一些民众不想往陷阱里跳,但又不能驳了挖坑者的面子,于是各种“神回复”纷纷出笼。
问题不在于“你幸福吗”是一个很傻的提问,而在于这种提问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些年政府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到重视民众的幸福感受,诚为政治文明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不在于去收集或统计难以量化的“幸福”,而在于去关心民众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幸福,以及为什么不幸福,并致力于解决不幸福背后的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制度性弊端,这才是民众通向幸福之源。
如果说幸福是捉摸不定的,那么不幸在很多时候则是真实可感的。以央视的调查对象“73岁的捡瓶子老人”为例,其实央视记者不必问老人幸不幸福,问问自己即可:如果你73岁时还靠捡瓶子吃低保度日,你会幸福吗?所以央视记者更应该关心的是老人的晚年生活为何会沦落到如此窘境,如此就不会听到“我耳朵不好”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
莫言的“我不知道”再度提醒央视,“你幸福吗”这种“神一样的提问”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