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北京前门地区百年老戏院天乐园遵循梨园文化传统,举办重张开台仪式,首演现代京昆剧《情问三叠》,每张票价为1785元。新戏楼集观戏宴饮、品茗于一体,定位“中高端”,被指“不平民”。(《新京报》8月19日)
很多网友看了这则新闻很气愤,一张戏票近2000元,就算是在幸福指数很高的北京城,也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问津的。都说现如今看电影贵,相比看戏只能算小儿科了。
我倒觉得犯不着为这档子事儿生闲气。看戏又不是买房子、看医生,不看戏也饿不死、冻不着,贵点就贵点呗,咱不去就是了。老戏迷实在犯了戏瘾,还可以看中央11套,或去公园里喊两嗓子。
比较好笑的是,天乐园重新开张,据北京市东城区前门管委会的说法,是为了遵循梨园文化传统,恢复老戏楼风貌。“天乐园”原来是个什么样子?不过是个门脸不大的二层小楼。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大众剧场”,走的也是平民化路线。可现如今呢,已经鸟枪换炮了,总面积逾700平方米,舞台宽敞,灯火辉煌,集观戏、宴饮、品茗于一体,VIP专区内是欧式风格的白色沙发椅……完全是一派贵族范儿。从前北京城里的王侯将相,怕是也享受不到如此高端的配置吧?
我们再来看票价。北京前门老住户赵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常跟父亲在天乐园看戏,“那时候,前门的戏院都是平民戏院”,没想到多年后天乐园重新开张,票价高得离谱,“普通老百姓只能在电视上和广播里听戏了”。别以为赵老先生和他的父亲从前只能看草台班子唱戏,新闻中说,田际云、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大师都曾长期在天乐园驻场演出。
现在大家都在说要挽救戏曲艺术,怎么挽救呢?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都是一种草根文化,戏台子从来都是搭建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民国之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都是文盲,但所谓“文盲”也就是指不识字,并不代表没有文化,在中国民间,老百姓的历史知识、民情风俗、道德伦理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戏曲传承。很难想象,如果古时候老百姓看不起戏,传统戏曲会有几百年的繁荣期。
曾几何时,戏曲变成了养在笼中的金丝雀。政府每年投入巨资养着大大小小的专业剧团,设立各种名头听上去吓人的国家级奖项,从前的“戏子”也摇身一变成为“人民艺术家”,只是人民再也难以现场亲眼目睹艺术家们的尊容。有的“人民艺术家”居移气、养移体,除了见到官员时不由自主地“以泪洗面”,早已没了昔日跟着戏班子走街串巷时面对衣食父母的谦卑。
戏曲失去了草根文化的基本特性,被边缘化乃至走向消亡是迟早的事,纵有政府扶持,恐怕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现在的一些戏曲剧种,其处境用《牡丹亭》中的唱词来形容很神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而面对“穷人免进”的戏院,我们也只能如杜丽娘般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戏曲是唱人世兴衰的,最终也唱出了戏曲本身的兴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些传统艺术铁了心地要往死胡同里钻,其实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更不必惆怅,至少将来还可以在博物馆里怀念它们。只是纳税人花了这么多钱投在这上面,现在还花巨资给富人开堂会,这就太不值了,想起来有点心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