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省旅游产业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决定开展为期半年的“打非治违”和打击强迫及变相强迫消费专项行动,集中查处旅行社、旅游购物企业、导游人员、旅游客运企业及驾驶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春城晚报》6月19日)
这个专项行动堪称我省整肃旅游业生态的一场及时雨。
彩云之南享有“中国的后花园”、“旅游者的天堂”等多个美誉。在各种版本的“中国人一生必去的N个地方”中,云南以及云南的旅游景点从不缺席,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随便举出一个,都令世人无比向往。很多外地人都将来云南旅游视为一生中有必要实现的梦想。
云南有奇瑰壮丽的山川,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吸引外地游客的“硬通货”。然而今日之旅游,早已不是凭着一双草鞋行走天下的徐霞客时代了。当旅游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尤其是当旅游成为一种消费行为的时候,人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关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还有旅游这个行业带给游客的观感。从旅行社,到舟车、餐饮、购物、导游、景点门票价格……这个行业链条上任一个环节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旅行愉悦程度。换言之,今天人们出门旅游,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还有良好的旅游业生态。
恰恰是在后一方面,云南旅游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今年入夏以来,云南旅游屡遭外地游客投诉,甚至有外地游客给省委书记写公开信表示强烈不满。从浙江游客被导游骂“不购物鄙视你”,到西安游客在旅游车上被逼得大便失禁,少数旅游从业人员令人齿冷的恶劣行径,既严重损害了游客正当权益,同时又极大地玷污了云南旅游的美名。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业是个靠口碑吃饭的行当,没有了好口碑,饭碗就岌岌可危。云南旅游业生态的确到了非重拳整肃不可的时候了。
健康、良好的旅游业生态,离不开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此次我省决定开展为期半年的“打非治违”和打击强迫及变相强迫消费专项行动,从重点查处的内容上看,基本涵盖了旅游服务中有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些举措充分显示了行业主管部门整肃旅游业乱象的坚定决心。在动员大会上,省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旅游购物分会、旅游汽车(船)分会、昆明市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结合自身职能对对消费者作出承诺,表示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维护云南旅游业形象。这种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的姿态亦值得期许。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冰融化亦恐非一春之暖可以办到。一场重拳出击的专项行动固然可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迫游客购物等无良行径在一段时间内亦将有所收敛,但从长远看,打造旅游业良好生态还需从改革完善行业运转机制、理顺业内利益分配机制上下工夫。众所周知,以强迫消费和变相强迫消费为代表的旅游业乱象,其根源在于业内种种潜规则的盛行,比如因恶性竞争所导致的“零团费”、“负团费”,因导游用工机制、薪酬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人头费”、“吃回扣”,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打击行动过后,种种乱象依然有可能卷土重来。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从业者若能诚信经营,理应获得不菲的回报,而现在的情形却是,很多时候本应“取之有道”的利益却要依靠非法的手段去攫取,到头来弄得游客和旅游从业者两败俱伤,整个行业信誉受损,这很值得行业主管部门深思,从而痛下决心,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加强监管力度。
整肃旅游业生态的关键在于破除业内形形色色的潜规则,由于潜规则的受益者涉及到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多个环节,彻底的整肃必然给行业带来阵痛,但为了整个行业的长远利益,有关部门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这也是重塑云南旅游在世人心中美好形象的必经之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