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六一儿童节来临了。当城里的孩子等着爸爸妈妈带自己去游乐园、买新足球或电子玩具的时候,在贵州大山深处的秧木小学,却有一群孩子中午吃不上饭,只能买点小零食充饥,有时甚至只能喝点水撑到下午放学。六年级学生张美说,她每天下午都会饿着肚子上课。五年级学生李兴义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上面有补贴,让大家都有饭吃,到中午以后有精神上课,好好学习。”(中国广播网5月30日)
靠饮水充饥,每天饿着肚子上课……即便时光倒流30年,城市的孩子恐怕也不会有这样凄惨的经历。然而,这就是贵州贫困乡村的孩子们当下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个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洛万乡的秧木小学原本有一个靠上级拔款和学校借债建起来的食堂,学生每人每天交3元钱,学校补贴1元钱,大致可以吃得上一顿像样的午餐。可是好景不长,渐渐地,许多学生家长掏不起这3元钱了,学校食堂仅维持了半个学期即宣告关停,自那以后,孩子们不得不饿着肚子上课了。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就觉得既纳闷且气愤——国家不是推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了吗?每人每天3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怎么还会有孩子吃不上中午饭?难道国家给农村中小学生派送的“免费午餐”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国家层面的“免费午餐”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试点范围仅包括“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市)。查询相关新闻可以得知,贵州省有65个县(市)被纳入试点范围,而兴义市不在此列。换言之,国家营养餐计划的阳光雨露并未播洒到大山深处的秧木小学。
然而,从秧木小学所在乡村的贫困程度来,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免费午餐”所遗忘。当地很多学生家长说,种地一天也没收什么收入,如果让他们出1元钱还能接受,3元钱实在“太贵了”;而学校则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算每人每天补贴1元钱,时间长了也难以为继。
放眼全国,类似于秧木小学这样理应享受“免费午餐”而未能享受的学校恐不在少数。5月19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普遍“营养贫困”,近一半的学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在一个月内,有1/3的学生吃不到肉,2/3的学生吃不到鸡蛋,80%的学生喝不到奶,35%的学生每天只吃一种蔬菜;多数住校学生自带咸菜、辣椒酱,甚至吃盐拌饭。
显然,国家营养餐计划目前还不足以惠及所有的贫困乡村,纵有民间爱心人士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爱心免费午餐”,但从长远看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民间慈善组织关注的视野毕竟有限。让秧木小学的孩子们吃饱饭,这个责任最终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这里尤其要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国家营养餐计划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总有一个过程,而秧木小学的孩子们不能饿着肚子坐等,地方政府当有所作为,不能什么事情都指望中央财政。
并且,地方政府完全有这样的能力。以云南省为例,纳入国家营养餐计划的试点县(市)有85个,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决定在其余44个非试点县开展省级营养餐项目,补助标准不变、同步实施,所需资金由省、州、县三级财政共同筹措,从而实现了全省535万农村学生全覆盖、全受益。云南能做到的事情,相信其他地方也能做到。
中央财政每年仅投入160亿元,就解决了680个县(市)农村学生的吃饭问题,可见“免费午餐”并不是一件需要政府“倾家荡产”才能办好的事情。那些尚未被“免费午餐”的阳光照耀到的贫困乡村,地方政府及时拾遗补缺,解囊相助,应该不是难事。还是忍不住要说到三公消费,一年几千亿元的开销,牙缝里随便省一点,孩子们的午餐就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