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中国青年报》3月21日)
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堪称创了记录。在有据有查的史料中,此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当数1904年出生的叶公超先生,其任职暨南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任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时,时年23岁。
相比之前每每出现的坊间对官员“火箭式提拔”的滔天质疑,刘路22岁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未引起网友冷嘲热讽,叫好声居多:“有成绩做支持,比熬资历强千万倍。”“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南大学勇气可嘉!”反倒是学界表现出相当一致的“冷静”,担心这是在拔苗助长,有可能“捧杀”了人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对记者表示此举有些“荒唐”,但他又不愿对刘路的研究工作作出评价。
刘路22岁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很荒唐吗?我觉得不荒唐,顶多是“离奇”。但这种“离奇”,是因为我们的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论资排辈。因传统文化、利益垄断和学术行政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中国的学术界愈来愈陷入论资排辈、抵制创新、排斥异己、近亲繁殖的怪圈,中南大学此番破格聘任刘路,犹如在一潭死水中注入一缕清风,有助于突破学霸垄断,开创年轻人仅凭科研成果上位的新机制。身份和年龄从来都不是评判科学成就的标准,那位说“此举荒唐”的数学家,我倒很想问问他:您20岁的时候有过什么突出成就吗?
刘路无疑是个数学天才。对于天才式的人物,我们的内心往往很纠结,一方面担心他被扼杀,一方面又担心他被“捧杀”。刘路成名且“晋级”之后,后一方面的担心或许更多一些。应该说,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古有“伤仲永”的故事,近现代亦不乏“少年班天才”后来悄无声息的真实事例。22岁的教授,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泯然众人呢?
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天才不是大师,天才离大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我们所缺少的,恰恰不是天才而是大师。所谓“钱学森之问”,问的其实并不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而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这就需要反思,我们应该给人才怎样的成长环境。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是金子总会闪光”,问题是金子在土里埋久了,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学术黄金时代,那时节,胡适、朱自清、叶公超、华罗庚、钱钟书……20多岁的教授比比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年轻的教授后来都成为鼎鼎有名的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固然是得益于其超出常人的天赋,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当时国内众多一流名校不拘一格擢拔人才,给予了这些当时还并不能够称之为大师的天才式人物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
天才刘路会不会成为大师级人物,除外部环境外,还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包括他本人对外界毁誉是否有平常心。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年轻人头脑很清醒,对于很多褒奖,他表示自觉不配;他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是:“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因此,我找不到什么理由反对给予这样的年轻人以破格聘任的待遇,且愿意祝福他迈出了从天才通向大师的第一步。此外,在时下暮气沉沉的中国学术界,中南大学能够聘任一名22岁的大四学生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这种敢于突破旧机制的极大勇气值得嘉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