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爱心也是个技术活
(2012-01-20 01:03:28)
标签:
南京
福利院
扎堆
送温暖
献爱心
表演
道具
作秀
时间
空间
愧疚
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1年12月至今的48天里,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福利院负责人称,到年底,各类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孤儿不适,孩子们此前还疑因此大面积感染了水痘。(《扬子晚报》1月19日)
年终岁尾,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志愿者都在“送温暖,献爱心”,一时间爱如潮水。南京福利院呈现出来的景象,却是爱如洪水、泛滥成灾。
新闻中说,孤儿们为了接待一批又一批的造访爱心团队,不得不在福利院的安排下频繁与陌生人进行“零距离互动”。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很怀疑这些人跑到福利院来,是想把爱心献给孩子,还是献给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这些人完全是把福利院当成了展示自己爱心的舞台,而把福利院的孤儿当成了配合自己表演的道具。
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比如老师告诉我们拾金不昧是一种美德,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把家长留给自己买冰棍的钱交给老师,并撒谎说是在马路边捡的。这事儿我就干过。当然,凡是干过这种事的小朋友都有收获,期末道德考评会得高分。这样的经历告诉我们,爱心可以用来交换为优良的体制评价。所以,就难怪陈光标同学会要求受捐赠者高举钞票跟他合影,还说“做好事没人知道晚上会睡不着觉”。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指责这些人跑到福利院献爱心是出于私心,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是空着手去的,或捐钱或捐物,多多少少有利于改善孤儿福利,就算是“作秀”,对需要帮助的孤儿们来说,也是有比没有强。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献爱心其实是个技术活,即便“作秀”,也要秀出水平,秀得让人舒服。
现在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多集中在节假日,比如重阳节去敬老院,六一节去儿童福利院,一到这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福利机构往往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平日里则门前冷落鞍马稀。殊不知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每天都是需要关爱的“特殊”日子,干嘛非得“扎堆”送温暖呢?凡事一“扎堆”,就可能把好事变坏,2010年五一期间,广东佛山市福利院被志愿者“挤爆”,有的老人一天“被洗澡”5次,“把皮都给洗秃噜了”,大呼“吃不消”。
再有就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献爱心”每每集中在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福利机构,严重“雨露不均”。南京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表示,“希望大家尽可能理性,不仅是孤儿,各街道和社区都有一批贫困人员,爱心交到那里,相信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其实何止是城市贫民,一些偏僻乡村的困难群体同样需要送温暖,却因路途遥远、无人知晓而少有爱心团队光顾。
具体到献爱心的操作细节,非要跟受捐赠的对象“零距离互动”,比如跑到福利院里要求跟孤儿合影,或跟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什么的,看似其乐融融,其实未必是好办法,这相当于一次次提醒孩子们:你们是孤儿,你们需要帮助,而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孤僻、内心比较敏感的孤儿来说,这样做很容易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这不是送温暖,而是送伤害。
理论上说,“润物细无声”是献爱心的最高境界。当然,在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的社会转型期,要求献爱心者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现实的,尤其对一些企业而言,献爱心的目的往往不那么单纯,往往伴随着收获知名度、美誉度的诉求。但无论如何,在献爱心的技巧方面还是应该有所讲究,至少,献爱心的时间和空间不宜过于集中,献爱心的过程也不要搞得过于兴师动众。当然,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疏导,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那些有献爱心需要的企业完成“慈善计划”。
有不少去福利院献爱心的是民间志愿者,这些爱心人士帮助弱势群体大多不带有功利性目的,很令人敬佩,但需要注意的是助人行为应以不伤害受助对象的人格尊严为前提。很多时候弱势群体之所以“弱”,是因为我们太“强”,而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损有余补不足”。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帮助弱者,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把弱者应得的东西“还给”了他们,而不是“施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带着一颗感恩和愧疚的心去帮助他人,技巧就不是问题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