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中国外交部捐赠马其顿23辆校车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表示不能理解。对此,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表示,争论赠马其顿校车其实是弱国心态的表现,“不能用一种狭隘的观点来占据我们民族的头脑。你一毛不拔就想从人家那里得到好处,是短视的、自私的观念。那样做人都不会有很多朋友,何况是一个国家。”(《京华时报》12月5日)
国人对援助马其顿校车一事有些看法,吴建民先生出面作些解释,这很好。照吴建民先生的意思,此举可展示我泱泱大国乐善好施的气度,目的在于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支持。这个出发点当然是没错的,相信大多数国人也能接受。只是,吴先生指责网友热议此事是“短视”、“自私”,而且还扣上一顶“弱国心态”的帽子,听上去就很刺耳了。
吴先生不仅会讲大道理,还会现身说法——“我小的时候,家里也不富裕,但是妈妈看到人家比我们还困难,就慷慨解囊。我们看到妈妈这样做,觉得妈妈了不起。”故事讲得很煽情,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可吴先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忘了一件事情,马其顿从人均GDP看比中国富有,国民生活也相对富裕,如果吴先生自家的孩子只能喝汤,吴妈妈还把仅有的一点肉送给富人家的孩子,吴先生还会觉得妈妈了不起吗?
我这么抬杠,吴先生更要指责我狭隘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能这么小家子气,国家的穷和富并不是国际援助的准则,“我认为这个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不懂得全世界的事情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我援助别人,必须我比你有钱,你比我穷才行?世界上的事情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同情心,同情同类。”
其实,不是我们误解了,而是吴先生误解了。吴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人为什么会热议捐赠马其顿校车一事?皆因这个捐赠行动正巧出现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发生之时,国内校车安全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这个当口上,国人还没有看到自己国家在校车安全问题上有所改进,却看到了向国外援助豪华校车,心中自然有一种不平衡感,发些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
换句话说,捐赠马其顿校车引发争议,并不是网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异议,这场争议中所体现出来的国民心态与诉求,与吴先生所言“弱国心态”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二者一个指向国内民生现状,一个指向外交策略,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此外,“一毛不拔”肯定不是大多数国人的真实写照,日本这么富的国家,发生大地震时我国政府慷慨解囊,也没见有人说三道四。如果不是在国内校车事故频发的语境下,别说是向马其顿捐几辆校车,就是捐几架飞机,估计也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舆论反响。
不知道是吴先生没听出这场争议的弦外之音,还是吴先生外交官做久了,对国情不怎么了解,总之,他发表的这番宏论矛头指错了地方,再讨论下去就是鸡同鸭讲,意义不大。我倒是觉得,吴先生所言“弱国心态”,虽无关校车捐赠,其本身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按吴先生的理解,所谓“弱国心态”,大意是说,因为我们穷,就不愿意帮助别的国家,尤其是不愿意帮助富国,这是一种缺少自信的表现,长此以往,就没人愿意帮助我们了。吴先生还引用了一句老子的名言“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说明“你要先给人家,你才能得到”这样一个道理。
本人也是老子的粉丝,吴先生将老子的智慧用于外交策略,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我还想多说几句——“将欲取之,固必予之”在老子的思想中只是流于末技的小道,《道德经》中更大的智慧是“守弱”,“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等说法都在指向同一个道理:唯有“守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很多时候以柔弱的一面示人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何况有些方面我们本来就很弱,更不必打肿脸充胖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