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物价比较:比什么?看什么?

(2011-09-14 00:41:20)
标签:

物价

收入

购买力

税负

劳动力价值

阿q

杂谈

分类: 时评

    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昨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通过采访一位纽约居民和一位北京居民,“从衣食住用行等消费的各方面入手,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并得出相关结论:普通生活消费品,如果带有国外品牌,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猪肉、牛肉、鸡肉等食品价格,两地差不多;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人民日报》搞的这个中美物价水平调查,直接针对日前在互联网上疯传的一则网帖:“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李维斯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李维斯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显然,《人民日报》的调查结果指出了网帖的“以偏概全”和“误导性”。中美两国物价水平用8个字来形容,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彼此难分高下,而且综合比较之下,中国物价比美国还要略微低一些。该报道配发的短评更是进一步指出:“近期,一些消费者对国内外物价问题格外关注,甚至有人依据部分消费品价格的差距片面认为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赶英超美。其实,这只是一种情绪,是对通胀高企的一种担忧,而未必是事实本身。”
    网帖当然是有情绪的,CPI高企之下,没几个人没情绪。我相信不会有多少人真的以为中国物价已经全面赶英超美,这个“中贵美贱”的网帖,当然是一种情绪化表达。但要说《人民日报》的这个调查就做到了全面、客观、公正,窃以为未必,因为它拿出来做比较的,只是中国两国部分商品(或服务)的绝对价格水平。
    人们为什么关心物价水平?无非是这个东西与自身的生活压力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因而衡量一国物价水平之高低,主要应看该国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相对于物价的购买力,比如一个月的收入能买几斤猪肉,就很能反映人们对于物价高低的直观感受。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十几倍,综合比较之下物价只比中国略高,这说明中国的物价水平绝对不低,国人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而且即便在绝对价格上,相当一部分日常消费品也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当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水平“赶英超美”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并不是说,美国人干一年可以买宝马、中国人干一年顶多买夏利,就一定是我们只能面对的现实,这还要看物价整体结构、同一件商品的价格成本结构是否合理。哪些消费领域的物价水平美国比中国高?为什么同样的商品中国卖得比美国贵?仔细研读《人民日报》的这篇调查性报道,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制造”,有些商品在美国卖得比中国还便宜?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指出:“这实际上与我国的税收结构有关,我国的税收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此外,中国物流成本也比较高,最后都会叠加在商品的售价上。”
    纽约居民Patrick说:“在纽约我剪头发需要20美元,但是在北京的时候,学校里几块钱就够了。”这被认为是美国人工服务价格远高于中国的有力佐证,类似可以体现中国物价“优越性”的,还有美国的快递业、家政服务行业均价格不菲。我认为这种“优越性”,恰恰反衬出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低迷,劳动者价值被严重低估,这也是国人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美物价水平对比,要比绝对价格,更要比国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还要比附加在物价之上的国民税负、劳动力价值在物价中的体现,只有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在发现“纽约公交价格是北京的10倍”之后,有一种阿Q式的沾沾自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