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百姓变“老不信”,政府伤不起

(2011-09-08 22:19: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昨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曾经的“权威声音”,许多人如今是将信将疑。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幸福感会比较强烈,因为他不会经常生活在怀疑和恐惧之中。这话有一定道理,幸福感的确与对外界的信任程度有关:早晨起床,我们要相信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没有毒;上餐馆吃饭,我们要相信大师傅炒菜用的不是地沟油;遇事报警,我们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买了一套房子,我们要相信它不会变成“楼倒倒”。德国已故社会学大师卢曼说得好: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晨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
    所以,“老不信”肯定不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可现在,“除了自己,我还能相信谁”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当一位老人当街跌倒时,所有人都在想,我要是上前扶他,会不会被讹诈?社会的信任危机严重到这种程度,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我们的社会中只有一个人是“老不信”,只能说明他人格上有问题,非要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可如果“老不信”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人民日报》所言,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就只能从社会找原因。
    中国老百姓向来良善温顺,自古以来都是畏官尊权的。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尤其是一些官方、准官方机构(比如慈善组织),屡屡遭遇不信任。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权力“教育改造”的结果。
    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尤其是遇上一些事关政府形象的“丑闻”,某些政府部门的第一反应是瞒,瞒不住就骗,骗不过就避重就轻。见多了欺瞒哄骗,再单纯的人也会变得“狡猾”和“多疑”,下次碰到类似事件,就算你说真话也没人相信了,此其一。
    其二是,说真话说得不够充分,不够及时,也会导致民众的“老不信”。日前上海大火部分受灾者称各界捐赠的4480万元善款中有4000多万元去向不明,相关慈善组织事后作出回应,说一共收到了多少捐款,发放了多少捐款,捐款都做了些什么,所谓“仅420万元发放到受灾者手中”传言不实。“老不信”们就要问了: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就不能事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等“谣言”出现了你再说,我还是不信。
    专家和媒体等传统的“权威声音”也遭遇“老不信”,说到底也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衍生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庞胡瑞指出,当前一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面前,每每试图封锁新闻和舆论;而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
    老百姓变“老不信”,于民众和政府而言是两败俱伤,更加伤不起的,恐怕还是政府一方。“老不信”固然会增加民众的痛苦指数,但还不至于让人活不下去,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我谁都不信,自己养牛挤奶,自己开荒种粮,最多退回到小国寡民或部落时代,也死不了人。但“老不信”对政府而言却是致命伤,公信力是政府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旦“失血”过多,则岌岌可危。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应首先从政府着手。只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做到洁身自好、一心为民,那么重新找回百姓的信任就不再是难事。”此言诚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